网上再掀汶川公祭高潮 超时空倾诉受年轻人追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生活新闻
    网上再掀汶川公祭高潮 超时空倾诉受年轻人追捧
2009年04月01日 10:34 来源:新闻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随着清明扫墓高峰的来临,网上各论坛关于“改革”清明传统祭扫方式的探讨日渐升温。有人提出,大家都扎堆儿去现场祭扫,会造成交通等多方面的压力,而在墓地烧纸钱、焚烧冥币及各种纪念物的做法,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大气污染,不够环保。而持相反意见者则认为,过分推陈出新,才使传统节日变味儿。

  记者注意到,以80后为代表的年轻网民,对于清明祭扫这个话题也相当关注。他们并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样人情冷漠、拒绝传统,相反,作为从小就在网络冲浪的 “网一代”,他们很看重互联网这个交流平台,积极发起网络祭祀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等公益活动,并通过写博、登录网上纪念馆发帖留言的方式,参与到今年清明节的祭奠活动中。

  网上再掀汶川公祭高潮

  3月29日,北川羌族自治县宣布,北川老县城向“5·12”汶川大地震遇难者家属开禁,时间为4月1日至4月4日。这一消息,在记者心中激起阵阵涟漪,于是怀着沉重的心情,登录了“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网络公祭”平台,为遇难同胞敬献了一束马蹄莲。这是该平台自大地震后收到的第277645束网友献花。

  第一波大规模的汶川大地震网络公祭活动,出现在2008年5月18日前后,网友们自发为遇难同胞献花,留言悼念遇难者,并勉励家属。大地震后第一个清明节前夕,网上再掀公祭高潮。从今年3月下旬开始,不少网站发起网上调查,开展网络公祭活动。各地网友踊跃参加,并留言表示“活着的人要活好,怀着感恩的心,建好家园,才能告慰死者”。

  一位网友称,“将近一年的时间,在我的忙忙碌碌与浑浑噩噩中转瞬即逝,原来暂时的忘却不能抹去心底最深处的悲恸,流连在这里,我的思绪回到了去年五月……”而遇难者家属,在这个以爱和纪念为主题的传统节日前,也格外思念离去的亲友。陈健是四川理县公安局民警,大地震发生后奋斗在抗灾一线,协助疏通汶川到马尔康的运输生死线。5月31日,一架执行抗震救灾任务的直升机在映秀附近上空失事,负责护送伤员的陈健与两名同事不幸遇难。清明前夕,陈健的战友和亲人通过网络平台向他送去思念:“……思念有点长,思念有点沉,思念在心里生根。春天到了,开始发芽,天国的你们,还好吗?祝福你和你的战友们!”

  超时空倾诉,“寄”往天堂

  在新浪博客和网易等论坛里,记者看到,追思去世亲友,撰写清明祭文、写博问候天堂里自己所爱的人,已成为渐热的悼念新方式。对于那些因学习或工作关系无法回乡祭扫的人们来说,把博客上传到网上,把对逝者的爱公诸于众,无异于一次特殊的心灵倾诉。“瘫倒在沙发上,盯着那张还没来得及发黄的毕业照。物是人非,毕业照还未发黄,他却先走了。照片上的他是那样的意气风发,与记忆中的他一样青春激扬。”这篇悼念同学的80后网友博客,发表在网络祭祀网站“天堂在线”上。逝者在今年春节还与同窗好友们欢聚、3月中旬却因突发心肌梗塞匆匆离世,这个消息令“睡在上铺的兄弟”都无比惊讶,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大家有的求学有的工作,天各一方,无法聚在一起追悼逝者,于是他们建起了网上纪念馆,并以几乎每天一篇的速度撰写纪念博客。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共同追思,并相互抚慰。

  3月23日,网易论坛发起了“5·12清明祭文”和“清明征文活动”。网友们用诗歌、散文和亲情故事的形式支持这种超时空倾诉,短短几天内就上传原创清明征文数百篇。此外,不少网友还在自己的博客里抒发情感,平实深情的文字引发其他网友的共鸣。

  记者读了其中的一些,感觉这类思亲博客及悼念帖,本身就是对家庭精神遗产的一种总结,是生动的感恩教育课。

  网友新创意:清明种树

  3月25日,网友“花园街七号”发帖《清明,我们不应该仅仅是扫墓》,表示“国家的历史、社会的历史、家族的历史、家庭的经历、父母的辛劳、祖辈的付出、对孩子真情的爱,都需要我们在清明来继承”。他认为传统的清明祭祖形式单一,“几千年的传统节日过得很是苍白”,因此作为创新,他自己在清明节前夕“栽下了两棵玫瑰香葡萄树”。

  对于清明种树这个倡议,不少网友表示是个好办法。而杭州市民今年清明的新举动之一,就是植树种草,将纪念亲人与保护环境相结合,从而回归了延续生命、延续爱的清明节主题。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上某些“新兴”花样,却有违清明肃穆怀思的氛围。像一组近日在网络上颇受关注的“超囧冥币”,包括所谓“天堂地府联合国居民身份证”、“瑞士银行金卡”、“美容医疗保健卡”等,虽然制作精美,但无疑是将以情感寄托为主的清明节,人为地涂上了铜臭味。对此,“网一代”纷纷发言,呼吁不要将清明节庸俗化。(高 艳)

【编辑:陈薇伊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