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茶借“养身保健”抢滩国际 振兴国饮正当时——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生活新闻
    中国绿茶借“养身保健”抢滩国际 振兴国饮正当时
2009年04月23日 15: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诸暨4月23日电(记者 柴燕菲 实习生 赵晔娇)“稽山鉴水育名茶,银针绿珠绘新篇”。近日,中国·浙江绿茶大会在西施故里举行,这也是建国六十周年以来,中国近千种绿茶首次聚会。400多名来自国内外的茶叶专家、茶商会聚浙江诸暨共话国饮振兴,中国绿茶以“养身保健”之效抢滩国际已经成为与会茶人的共识。

  中国茶叶已有2千余年历史,最早生产的茶类就是绿茶。如今,中国绿茶已有近千种之多,产量约占茶叶总产量的四分之三。中国也已经成为世界上生产绿茶最多的国家,年产量超过85万吨。早在2007年,中国就出口绿茶22.4万吨,占到了世界绿茶贸易量的80%,奠定了绝对主导地位。

  同样可喜的还有世界茶叶消费正在逐渐倾向绿茶。1985年,全球绿茶消费量只占总消费量的8%,但到2006年已上升到28%。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程启坤认为,绿茶消费量还会继续上升,“中国绿茶振兴的关键时刻已经到来。”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饮茶是有利健康的。”程启坤告诉记者,绿茶中含有500多种化学成份,对人体营养、保健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中国绿茶中的一些特异品种,在营养保健上的表现更是优异,如陕西紫阳富硒茶,由于硒含量高,对于抗癌抗突变更加有效。

  长期以来,在西方人的观念中,适当饮用葡萄酒有助于身体健康,但是程启坤表示,世界卫生组织曾向消费者推荐过六种最有利于人体健康的饮料,绿茶就先于红葡萄酒、酸奶等,名列榜首。

  尽管世界饮品呈现多样化局面,但在当前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的大环境之下,绿茶保健功能的揭示使得国际消费者日益倾心,中国绿茶可谓遇到了振兴的绝佳软环境。

  目前,中国绿茶正在积极谋求在国际上的发展机会,在大会开幕式上,千余名茶人就联合发布了《中国绿茶宣言》,“让中国绿茶在更大范围内走向世界,造福人类健康。”

  然而,就在中国绿茶摩拳擦掌,意欲抢滩国际主流市场的同时,也遭遇了一些尴尬。究其原因,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茶叶产业市场的混乱无序。主要体现在茶农无法很好的接触并掌握科技化栽培技术,这使得茶叶加工只能限制于小家庭作坊。此外,小企业林立、自主品牌少的现象也无法规避。

  特别在金融危机之下,中国绿茶又面临着“洋茶”的上门冲击。以立顿茶为首的红碎茶就长期在中国茶市场中占有几乎难以动摇的地位,乌龙茶的威胁能力也不容小觑。此外,中国茶叶的出口也愈发艰难,进口国关于茶叶农残限量标准及有害微生物、重金属含量标准越来越严格。

  这些都为国饮的振兴设置了重重壁垒。如今,唯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继续保持中国绿茶在国际社会的优势。

  “绿茶科技创新要以增强产品差异为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江用文表示,“中国绿茶要瞄准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以绿茶产品质量、饮茶方式、保健功能产品为突破口,开发出能在消费者心中产生强烈偏好的产品。”

  作为中国茶叶大省,浙江就已经确定了到2010年实现茶树无性系良种率60%的目标,誓用良种茶在国际市场上闯出一番新的天地。“浙江扩建了6个省级茶树良种引繁中心,完善了茶树良种繁育体系。也正在积极引进外资、引导其他企业与业主规模化开发良种茶园。”浙江农业厅经济作物局副局长毛祖法表示。

  此外,在江用文看来,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也不失为以科技振兴茶叶的一种选择。“中国茶园土壤存在土壤侵蚀、酸化、微生物活性降低等问题,这就需要茶人改进施肥方式,提高样分离用来了,改良土壤。并将更多的目光投向生物防治领域。”

  目前,浙江已经制定了到2010年,基本完成30万亩低产低效茶园的优化改造的计划。

  同样值得重视的还有将前沿学科向茶业科技渗透。江用文建议:“将分子生物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最新技术成果应用到茶学研究中,提高茶学研究的深度,增强茶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水平。

  “浙江将加强对茶园中耕、施肥等茶园机械化管理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毛祖法告诉记者,目前,“名优茶机械化采摘技术研究”已经被列入浙江“十一五”重点科技专项进行攻关。

  据悉,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茶产业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绿茶特别是名优绿茶对于推动中国茶产业持续发展起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而浙江作为首屈一指的中国茶叶大省,2008年绿茶产量达到16万吨,占中国绿茶出口量的70%,占世界绿茶贸易量的60%,以西湖龙井茶、诸暨绿剑茶为代表的浙江十大名茶更是扬名国际。(完)

【编辑:宋方灿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