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遇上小“毒物” 驴友支招应对(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生活新闻
    旅途遇上小“毒物” 驴友支招应对(2)
2009年06月22日 14:59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水世界隐藏的各种“毒精灵”

  到海滩游泳,享受阳光假期固然让人羡慕,然而水世界隐藏的各种有毒性的生物,就极容易为你的海边假期添上败笔。热爱水上活动的Mandy此前到省内一个新开发的海滩游玩,就遇到了类似的经历,非常扫兴。为此,向各位游客支招躲避几种常见的海边“毒精灵”:

  过来人支招:

  1、游泳者痒疹:“游泳者痒疹”与水中的血吸虫幼虫有关,当你涉水而过或泡在水中时,血吸虫的幼虫会趁虚而入,进入暴露在泳衣外的皮肤,引起痒感、刺痛感或局部红疹的现象,数小时后会消失,隔10-15小时后,于暴露位置会再度出现红色疹子。

  对策:避免游泳者痒疹及海泳者皮肤疹,游完泳应马上以清水沐浴、彻底清洁皮肤,并用毛巾擦干身体。预防之道就是皮肤有感染或有伤口时,切勿游泳。避免到温水游泳池及太拥挤的游泳池,游泳时戴泳帽,使用保湿产品避免皮肤干痒,不要赤脚接触更衣室、盥洗室地板。

  2、小心水母、海胆蛰刺:在国外便曾经出现因为被水母咬伤而死亡的案例。建议游客除了避免到水母群聚的海域游泳外,台风或大风雨过后也应避免到海边游泳,潜水者最好穿上长袖长裤的潜水衣。如果被水母蛰伤时,会出现刺痛、瘙痒、红疹和水泡等现象,更严重的会有全身性反应,发生恶心、呕吐、发烧、畏寒、头痛和肌肉酸痛等症状。

  对策:被水母蛰到时,应马上以海水、食用醋或稀释的冰醋酸冲洗,千万不要以清水或酒精来处理。如果在戏水时被海胆钙化的刺扎到皮肤,会引起剧痛、局部红肿,若未适当处理,可能在2、3个月后产生肉芽肿,因此必须尽量小心地将刺拔除,并就医治疗。

  3、沙晒小心幼虫钻身:此外,喜欢到海边做沙晒活动或是堆沙堡的人也要特别注意,沙滩上常见的猫狗钩虫的幼虫会透过脚底、臀部及生殖器等部位进入人体,造成“移行性幼虫”疹,引起阵发性的刺、痒、痛。移行性幼虫进入皮肤后,会出现红色细长而弯曲的线状疹子,一天移动两厘米。

  对策:治疗上以外用或内服药物来杀虫。

  毒蛇,

  “一吻夺命”的杀手

  到户外旅游,最令人觉得恐惧的,就是蛇类的袭击。此前,在宁波就有驴友因为被蛇咬了以后不重视,而中毒死亡的例子。对于如此遗憾的事情,各位户外旅游的人士应该以此为鉴,提高警惕。

  过来人支招:

  1、特别提醒那些喜欢户外旅游的驴友,一旦被不明动物咬到,而且伤口清晰可见的话,一定要第一时间到医院救治,不能心存侥幸,耽误宝贵的抢救时间。越早治疗效果就越好,像抗蛇毒血清等药物在中毒后2小时内效果最好。

  2、一般而言,被蛇咬了,有个简单的快速辨认方法,就是数牙印。毒蛇与无毒蛇最根本的区别是:毒蛇的牙痕为单排,无毒蛇的牙痕为双排,但是不管有毒无毒,都建议马上到医院检查一下。被蛇咬了之后,有不少的方法可以马上处理的:

  ①被蛇咬伤最好记住蛇的体貌颜色特征,以便之后医生的诊断治疗;

  ②在不能立即找到交通工具去医院诊治的情况下,可以用手挤出或用消毒钝头粗针刺伤口放出毒血;

  ③用鞋带、衣物等做早期结扎,在伤口接近心脏一端或上一关节处用带子缚扎患肢,结扎要迅速,在咬伤后2-5分钟内完成,避免毒素扩散。结扎时应留一较长的活的结头,便于解开。每15-20分钟放松1-2分钟,避免肢体缺血坏死。急救处理结束后可以解除。一般不要超过2小时。做好这些后还要避免剧烈走动或活动,保持受伤部位下垂,相对固定。

  3、当然,避免蛇咬才是最重要的。首先,因为蛇咬伤大部分在腿部或足部,所以要穿高帮鞋或长裤;在山上或草木茂盛地可以用木棍“打草惊蛇”;也可以到医院开雄黄带在身上;在山林地带露营时,可在地上洒石灰、雄黄,可以有效防蛇,睡前和起床后应检查有无蛇潜入;遇见毒蛇,应远道绕行,若被蛇追逐时,应向山坡跑,或忽左忽右地转弯跑,切勿直跑或向下坡跑。(文/记者 王敏 通讯员 何玉珊)

【编辑:陈薇伊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