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原料价格下跌近半 惠氏雅培平均6个月涨一次(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生活新闻
    进口原料价格下跌近半 惠氏雅培平均6个月涨一次(2)
2009年07月21日 09:20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持续涨价背后:80%市场控制权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外资奶粉此轮涨价的逻辑几乎完全偏离“成本决定价格”的惯常思维。

  而另外一种质疑声音开始引起业界更多的关注:洋奶粉肆无忌惮地涨价,显示其已完全掌控了婴幼儿奶粉市场的定价权。有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高端奶粉市场,外资奶粉所占的份额已达到80%以上,各大洋奶粉制造商已在某种程度上对该市场形成了垄断。

  毋庸讳言,以配方奶粉概念率先打开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的外资奶粉制造商,可以说从最初已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主动权。加上质量标准执行比较完备,奶粉质量较为稳定,而广受中国消费者的欢迎。但是洋奶粉多年来持续不断以“成本压力”为由的价格占领,也引起了消费者的诸多不满。曾经有一段时间,国产品牌以比外资品牌低几倍的价格抢占了部分中低端市场份额,但价格战背后的质量安全地雷却在三聚氰胺事件中集体爆炸。至此,国产品牌在婴幼儿奶粉领域几乎完全丧失了话语权。

  近年来,我国高档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规模已达50亿元左右。尽管一些国内乳品企业开始把重心转向高端产品,但消费者对进口品牌的认可度明显高于国产品牌。“三聚氰胺事件似乎帮了洋奶粉的忙,但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本土缺少与之对应的强势高端品牌。”有业界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症结所在。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首席研究员陈晨曾认为,进口奶粉的高增长将持续冲击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惠氏甚至放言称,提价后并不担心消费者的流失。洋奶粉对提价的市场风险评估成竹在胸。

  垄断之下,谁来约束他们?

  在中国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上,美赞臣占据了25%左右的市场份额,惠氏、多美滋则分别是20%和12%左右的份额———“这或许可看到洋奶粉的市场力量。”有业内人士认为,对市场的垄断是洋奶粉可以罔顾消费者利益持续不断涨价的根本原因。

  相关人士给记者粗略计算了洋奶粉的成本利润比:

  婴幼儿奶粉的成本主要依据还是原料奶粉。一罐900克价格在200元左右的洋品牌奶粉,实际上原料奶粉加上乳清粉的价格不会超过30元,剩下的主要来自销售成本、经营管理和广告成本。“不过,即便经过这几道成本,其利润也至少在3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50%以上。”

  如果没有约束,资本对暴利的追逐可以是无止境的。

  据了解,在2006年7月,康师傅、统一等多个品牌的方便面企业同时提价,而相关协会也在此轮方便面价格整体上涨事件中“参与价格协调”,此后,康师傅、统一等方便面企业的涨价行为,被国家发改委认定是“串通操纵价格”的恶意商业行为。

  但是,洋奶粉持续三年,或许不止三年的集体涨价行动,除了三聚氰胺事件爆发期间,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奶粉企业涨价外,从未停止过。背后的约束力何在?

  一位外资奶粉企业人士否认了企业间有任何合纵连横的价格协调体系,表示涨价的决定只是根据自己企业的发展而制定的策略。也有分析人士指出,洋奶粉总体占比虽然较高,但单个企业而言的市场占比尚未达到对市场的垄断地位,因此从法律上定义其涨价为“垄断行为”,尚需要更多的证据才能认定。

  但业界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在没有本土品牌与之抗衡的情况下,洋奶粉品牌事实上已结成了松散的隐形价格同盟,每次涨价都遥相呼应,成为操纵市场价格和行业定价的事实垄断者。

  “国内奶粉业对他们的攻击力是软弱的。”一位分析师说,“除非国内品牌改进质量,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才能在这个市场上站稳脚跟。”分析人士表示。

  随着中国乳业的复苏,行业内的并购整合使人们似乎看到一抹亮色,中粮接手蒙牛股份,使蒙牛脱离控制权旁落外资并购者之手的风险。“这种方式或许代价巨大,但从国家利益和行业利益来考虑,也许是夺回市场定价权的机会。”

  婴幼儿奶粉进口量持续上升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婴幼儿乳制品进口还在继续呈现增长.其中,2009年5月,婴幼儿包装食品进口量0 .42万吨,同比增长21.6%;1~5月,婴幼儿食品累计进口2.14万吨,同比增长43%.

  如果按照最高涨价幅度,洋奶粉最高涨价幅度累计为92%.(本报记者 江华 实习生 莫晓欣)

【编辑:张艳红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