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古代中国“情人节”(图)(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生活新闻
    元宵节:古代中国“情人节”(图)(2)
2010年02月26日 14:55 来源:辽沈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反方观点】

  诗词写的分明是“相思”

  对厦门大学教授陈培爱的观点,我是不以为然的。

  北宋欧阳修的词《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说的分明是相思。若只有单相思,是不成其为爱情的;都道相思苦,而节日则是喜庆的,而即便并非“泪湿春衫袖”,而是“见”着“去年人”了,一年的别离,一日的相见,一日的相见,一年的别离,这样的“情人节”若果是有的,是不是也太沉重了点呢?

  “闺中女子……过节可结伴出游,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男女青年交往的机会”,自然如是,但是极其有限的“交往”并不等于爱情;“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之机可为自己物色对象”,或不免也是有的,但是同样也未必关乎爱情,譬如打个照面之借机相亲呢?须知古时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非自由恋爱。而即便真有少数爱情之发生吧,也是断非能够张扬、上升出个“情人节”来的。

  在我国古代宗法社会,奉行的是礼治秩序,诸如所谓“男女授受不亲”。东方学者金克木先生就说:“古时恋爱在婚后,不在婚前。婚前男女难得见面。即使由‘青梅竹马’而结婚,缔结爱情也在婚后。或爱或不爱都在婚后显现出来。婚前恋爱不合法。”《〈祝福〉〈杀夫〉》;对此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也曾有过深入的分析:“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乡土中国》);而“诗”为心声,朱自清先生《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里的论述——“中国缺少情诗,有的只是‘忆内’‘寄内’,或曲喻隐指之作;坦率的告白恋爱者绝少,为爱情而歌咏爱情的更是没有。”也正可为侧证。

  即便有那么丁点相似,也至多是形似;而绝非神似;何况元宵节,更是有着自身固有、特定的文化内涵。

  【文化常识】

  元宵节最初就是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吗?

  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黄涛:据文献记载,太一祭典始于汉代。《史记·乐书》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童男童女七十人俱歌。”由此可知,西汉祭祀太一神并不是在十五日,而是在上辛日(一般在正月的初一到初十之间。秦代成书的《吕氏春秋》说到天子在元日向上帝祈谷以后,在正月里选择一个好日子,天子亲自带着农具,率领百官去耕籍田。秦朝皇帝没有耕籍田的记载,汉朝皇帝有很多耕籍田的记载。)后来祭祀太一神的日期发生变化,转到了十五日,这是由于后世该节转变为夜间娱乐欢庆的节日,这些活动在月明之夜进行更方便。

  “猜灯谜”,出现在宋朝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