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评十大好妈妈:村妇背患绝症双胞儿寻医五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生活新闻
    武汉评十大好妈妈:村妇背患绝症双胞儿寻医五年
2010年05月27日 07:21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昨日上午,一群小学生在中南剧场将鲜花和奖杯献给我市10位女性,授予她们武汉市首届十大“江城好妈妈”荣誉。同时受表彰的还有20名“江城好妈妈”提名奖获得者。

  市妇联、市广播影视局、长江日报社、大楚网联合举办此次活动。首届十大“江城好妈妈”是:“暴走妈妈”陈玉蓉、“坚强妈妈”李铭兰、“执著妈妈”蔡丽萍、“校长妈妈”朱凤秀、“超级红娘”兰毓云、“普爱妈妈”杜燕云、“嫂娘”周述银、“法官妈妈”邱建军、“院长妈妈‘熊冬英、”信义妈妈“宋腊梅。

  此次自3月份启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共有1200多名妈妈自荐、他荐、组织推荐参评。这些参评的妈妈,有博导、高工、公务员、企业家,也有农村妇女、下岗女工;有70多岁的老母亲,也有初为人母的80后女性。

  经初审、网上投票、评审委员会审核,选出30名“江城好妈妈”候选人,并从中产生10名武汉市首届“江城好妈妈”。

  市领导胡曙光、朱毅、彭丽敏、郑永新、尹维真、杨付华、李传德,市老领导李梅芳、赵零、陈华芳、吴玉梅、杨向玲、粟道云、何汉香等出席颁奖会,并与“江城好妈妈”合影留念。

  市妇联主席陈光菊在致辞中称赞,10位“江城好妈妈”集中体现了江城母亲的平凡与崇高。

  首届十大“江城好妈妈”

  (56岁,江岸区谌家矶街团凤湾44号居民)

  陈玉蓉的儿子叶海滨13岁那年,被确诊患有一种先天性疾病——肝豆状核病变。这种肝病无法医治,极易危及生命。为挽救儿子,陈玉蓉请求医生将自己的肝移植给儿子。可她患有重度脂肪肝,不能捐肝救子。从医院出来后,陈玉蓉当晚就开始自己的减肥计划——每天急走10公里。在随后的7个多月200多天里,她每餐只吃半个拳头大的饭团;走破四双鞋子,脚上的老茧长了就剐,剐了又长。当她再次去医院检查时,奇迹出现了:脂肪肝没有了。医生连连感叹她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毅力。2009年11月3日,母子俩在武汉同济医院顺利地进行肝脏移植手术。她赋予了孩子第二次生命。

  【评审委员会颁奖词】

  哲人说,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为了拯救孩子的生命,她忍饥挨饿,用一双脚板和儿子的生命赛跑,用顽强的毅力与死神抗衡。她的爱像滔滔江水,永不停息,她用母爱之火,点亮孩子的生命希望。

  ( 55岁,武汉钢新冶金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铭兰曾是一位幸福的母亲,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她的一生。1999年,21岁的独子在准备出国留学前因突发性脑溢血,永远地离开了母亲。经过大半年煎熬,李铭兰终于从悲痛中走了出来,她辞去公职,在商海里打拼,成为—名成功的企业家。2007年,当李铭兰得知像她这样中年丧失独生子女的家庭全市有4000多户后,便出资成立武汉“连心家园”,从此300多户有着相同命运的家庭走到了—起。几年来,“连心家园”抱团取暖,助人自助:资助失学儿童、贫困大学生,帮助灾区重建……在李铭兰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姐妹重新焕发出生活的信心,并将对子女的爱在他人身上延续。

  【评审委员会颁奖词】

  不幸,不能分享,但可以分担!她紧握那一双双同样遭受不幸的手,把彼此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相互安慰,相互拥抱,相互温暖,组成一个大家庭——“连心家园”,一起告别过去,迎来崭新的明天!

  (43岁,武汉东升学校校长)

  朱凤秀曾是家乡农村的一名民办教师。1998年,她来到武汉务工。这期间,她看到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因忙于生计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看到跟随父母而来的孩子对城市的“抗拒和迷茫”。从此,她便萌生出为流动人口子女办学校的想法。1999年,她拿出多年积蓄,顶住各方压力,在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创办起专门接收流动儿童入学的洪山区东升学校。办学12年来,她为数千“流动花朵”建立起一个温馨的成长乐园,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超过20万元。该校已由创业之初的400余名学生、20余名教师,发展到现在有2348名学生、105名教职工,办学规模和质量居同类民办学校之首。

  【评审委员会颁奖词】

  她不忍看到同样是蓝天下的一双双迷茫的眼睛,办起“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在孩子们的眼中,她是“像妈妈一样的好校长”。她让知识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她的爱,画出了两千学子求知路上最美的轨迹。

  (75岁,武汉市第45中退休教师)

  50多年前,在省干部子弟学校担任工会干部的兰毓云,把为单身青年介绍对象看成是自己的工作,那一年,她才20出头。从此,她“迷”上了替有缘人牵红线、搭鹊桥,这一做就是50多年。这些年,她“阅人无数”,从国内到国外,有年轻的、年长的,未婚的、离异的、丧偶的。其中既有名牌大学教师、知名企业老总,也有公务员、艺术家,还有普通职员、工人。为了别人的爱情,她“乐而不疲”。身为“月老”,她成绩斐然,至今共有417对男女步入婚姻殿堂,另有360对男女正在相识相知中。她被媒体誉为“超级红娘”。

  【评审委员会颁奖词】

  千里姻缘一线牵,重要的是“牵”。做一回月老不难,难的是做大半辈子红娘。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成家立业,甜蜜和谐,她做的是和谐事业、甜蜜事业、幸福事业。

  (53岁,武汉人福高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杜燕云的女儿一出生就被诊断为颅骨缺损,医生说可能影响健康和智力,劝她放弃,但母爱天性使她下定决心把孩子抚养成人。她的悉心培育,让女儿不仅健康成长,而且以优异成绩考取四川音乐学院。外甥女失去了妈妈,杜燕云承担起“妈妈”的职责,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还帮助外甥女乐观地度过婚姻的困难期。在人福集团,杜燕云是与员工关系最亲密的人。集团下的十多家企业,远到新疆、深圳,没有员工不认识她。无论是工作的烦恼、家庭的困难,还是生活的挫折,哪怕是同事拌嘴、夫妻吵架,员工们总愿意找她倾诉。青年员工都亲切地称呼她为“杜妈妈”。

  【评审委员会颁奖词】

  她,将琐碎点化成细腻,让每一个的危难病苦,都在关爱中化解。小善积成大爱,和睦生成和谐,她用一个人的力量,改变了周围人的生活感受和价值信念。

  (48岁,新洲区李集街桂山村桂山大湾1组005号居民)

  1984年,23岁的周述银在不知实情的情况下嫁给了有三个残疾弟弟,且两个生活不能自理的新洲人桂柏纯。踏进这个家后,她委屈地哭了,曾有过逃离的念头,但善良的她最后还是决定留下来和丈夫一起撑起这个残破的家。1995年,夫妇俩到城关创业,将小叔子桂最纯带在身边。从此,周述银便一人挑起照顾大她7岁的残疾小叔子的重担,吃饭、穿衣、洗澡、大小便样样都离不开她。由于不想连累哥嫂,小叔子曾多次萌生轻生念头,但最后都被周述银的真情所感动。周述银把厚重的母性之爱倾注给残疾小叔子,谱写出一曲新时代的嫂娘之歌。

  【评审委员会颁奖词】

  她把鄂西山里人带着芬芳的爱,倾注在一个弱势家庭。照料三位残疾小叔26年诠释“长嫂如母”。20多年生命的奔波与劳碌,青丝变白发,她用一份慈祥、绵长的母爱,书写出一部可歌可泣的人间传奇。

  (55岁,武汉市汉阳区人民法院副处级审判员)

  13年前,一名悔过自新的少年犯深情地喊了邱建军一声“妈妈”,从此,她便与少年犯结下了不解之缘。13年来,她将全部心血倾注在青少年帮教工作中,精心审理了500余件少年刑事案件,涉案620余人。她用母爱的情怀,唤醒了众多尚未泯灭的良知:218名少年犯由缓刑走向新生,152名少年犯重返学堂,16人考上大学,1人考取研究生,1人在缓刑期间为救人而英勇献身,被追授为烈士。她的帮教成功率高达99%。

  【评审委员会颁奖词】

  她在法庭内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法官的威严正义与慈母的温情关爱。她让一个个迷途的羔羊找到回家的路,她是失足孩子的人生导航仪。

  (54岁,武汉江汉区玛拿西养老院院长)

  她是一个残疾女人,又有一个残疾儿子,在命运不断给她冷酷打击的时候,她却坚强地回给命运一个温暖的微笑!25年来,熊冬英用自己的血把儿子身体里的血换了近三次,不仅保全了儿子脆弱的生命,又培养儿子读完大学,最后带着儿子走上了创业之路。这对原本需要社会关爱的残疾母子怀揣着“大爱”理想,创办了一家养老机构。他们用亲情做黏合剂,用耐心和关心让老人们在养老院里找到了依靠。如今,熊冬英又把无私的母爱撒向了更多残疾孩子,先后帮助两位智残孩子提高智力,被亲切地称为“院长妈妈”。从“残疾母亲”到残疾孩子的“院长妈妈”,熊冬英这样步伐坚定地一路走来。

  【评审委员会颁奖词】

  残疾,不能剥夺她做母亲的梦想。残疾的孩子,不能减弱她做为母亲的挚爱。她选择做一块砖,垫起孩子希望的脚尖。她奉献出自己的双肩,懂得承担,学会承担,并且承担!

  (71岁,黄陂区李家集街仰山庙村王家冲农村妇女)

  她原是个大字不识的孤儿,却将两个儿子培养成顶天立地的诚信男儿。大儿子孙水林从事建筑业,她总不忘告诫儿子“穷不倒志,富不癫狂”,提醒儿子按时给工人发工钱。每年儿子回家过年,她都主动张罗几桌饭菜,款待前来结算工资的工人。2010年春节前夕,为赶在年前把工钱发到工人手上,孙水林一家五口在返乡途中遇难。弟弟孙冬林在账单残缺不全的情况下,按照哥哥生前遗愿,及时给工人发放工钱。当69岁的宋腊梅得知工钱还有一万元缺口时,她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养老钱,替儿子结清工钱。

  【评审委员会颁奖词】

  信义兄弟超越生死,义重如山。如同歌里唱到,没有天哪有地,没有你哪有我?她养育着两个儿子,更用言行让两个儿子守信重义。 (记者周媛 通讯员马新闪 王芳)

参与互动(0)
【编辑:赵婕】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