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百人计划"海归人才:看到西部大开发新希望(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四川"百人计划"海归人才:看到西部大开发新希望(2)

2010年10月12日 14:09 来源:四川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引进人才更重视人才

  陈元伟不仅为自己企业组建了12人的博士团队,还先后介绍回了近20位海归人才。

  记者在成都高新区高新孵化园见到陈元伟时,他正在视频面试美国AM-RI公司的一位博士。面试结束时,他邀请对方近期来成都来看一看,感受目前成都的发展氛围。

  陈元伟是四川省“百人计划”引进人才之一,现为凯惠医药发展(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与其他引进人才相比,陈元伟更令记者关注的是,他凭借自己丰富的海外阅历,在回国几年间,邀请海外人才来川发展,不仅为自己企业组建了12人的博士团队,还先后为上海总公司介绍了近20位海归。

  公司副总经理李英富,就是陈元伟邀请回来的一位归国博士。两人是四川老乡,曾在美国同一家公司任职。2008年,李英富借回国休假之机与正在成都创业的陈元伟相聚,并参观了陈元伟创办的企业。这次聚会,动摇了李英富原本不打算回国发展的想法。

  陈元伟总结自己带回海外人才的经验是 “讲述自身经历+邀请对方亲身体验”。他对今年7月四川举办的第二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天府行”活动尤为赞扬,“很多海外人才对国内情况不了解,邀请他们回来感受,是最直观有效的方法。”

  一年半过去了,陈元伟创办的公司从最初的60人壮大到150人,客户群也从日本、美国等地扩大到更多的国家。他把公司的发展归功于人才。

  和陈元伟同在高新区孵化园创业的梁朋也提到,自己的公司发展到今天这一步,没有人才是办不到的。

  2008年,以公司研发中心为平台,梁朋与四川大学协议共建了全国第一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实训基地”。目前,基地已接受四川大学80名实习生来公司实训半年时间,经培养和挑选,其中10人已成为公司员工。

  来自省委组织部的调查显示,“百人计划”已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30多人,牵头组建科研团队20多个,吸纳、集聚相关领域人才上百人参与创新或研发,促进了四川省高层次后备人才队伍建设。

  “最担心失去对未来的把控”

  “要保持先进技术的发展势头,始终不能脱离最前沿环境。”引进人才邓绍平认为。

  尽管已有两项美国专利在身,但谈及来川创业情况,梁朋直言目前还没有过多的成绩可以展示,“因为生物制药的研发周期需要10到15年,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记者发现,虽然不少海外引进人才的创业路都才起步,但他们带回的先进理念和工作态度正深刻影响着周围的人,这不能不说是“百人计划”带来的隐形效益。

  采访中,这些海外引进人才普遍认为,之所以具有更高一层的认识和研判能力,是因为之前的人生经历是站在一个相对较高的平台上。这恰恰也是他们回国后较为担忧的一个方面。

  “我最担心的是失去对未来的把控。”李朝阳告诉记者。

  之所以回国做芯片这个项目,李朝阳认为,在国外这个项目发展领先一步,以他在国外该领域的从业经历,对该产品未来的走向应该看得比一般人更准确些。李朝阳每次回到硅谷,都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与朋友和原公司同事的交流上,“与其说是交流,不如说是在学习。”

  不仅李朝阳个人有这样的忧患意识,引进单位也意识到了人才充电的重要性。省医院明确鼓励邓绍平与原单位哈佛大学保持联系,去年邓绍平来川发展以来,先后3次回到哈佛大学,每次回去都要待上两三周时间,“要保持先进技术的发展势头,始终不能脱离最前沿环境。”

  省医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引进人才不是来了就和外界脱离关系了,恰恰相反,要为引进人才提供机制保障,以人才为纽带,搭建更多的合作平台。

  正是在引进人才和引进单位双方的积极配合下,才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基因工程猪异种器官移植基地将落户成都。

参与互动(0)
【编辑:朱峰】
    ----- 留学生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