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五四”特稿:“五四”与当今中国的海归潮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纪念“五四”特稿:“五四”与当今中国的海归潮
2010年05月05日 13:33 来源:中青在线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五四”以及“五四精神”之所以在当今中国被广为纪念,其所提倡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尊重人性”等理念是很重要的原因。这些概念在过去一百多年来,也一直都为海内外的知识分子所强调。 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在于时值特殊的转型时期,“五四”以及“五四精神”体现了一种“青年”的特性——“代表了未来”,准确说是代表了“新”的理念、“新”的方向、“新”的未来,并在一场运动中孕育出了新的“现代中国”的社会思潮、时代精神、人文传统,造就了一大批学术精英、政治精英,培育出了毛泽东等一批“新领袖”,进而从“新青年”、“新文化”推向“新价值”、“新生活”,最后造就了“新中国”。

  “五四”是“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的临界点,“五四精神”甚至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的精神源头。而“五四精神”之所以能带来“新”的内容与方向,海归从海外携带新的理念、思想、技术归来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留日归来的陈独秀、李大钊是“五四运动”的思想导师,而鲁迅、胡适、郭沫若等留学人员则是“五四”的文化导师。在“五四”由学生运动转变为社会运动的过程中,海归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上的12名出席代表中就有8人是归国留学人员。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海归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当年中国的“留学第一人”容闳曾如此表达自己的留学目的。而从“五四”回顾到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蔡鄂等那一代清朝留学生,还是周恩来、邓小平等早期民国留学生,大多数留学生都投身革命,从事“拯救中国”的事业。新中国建立之后,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大多数留学生步入了经济、科技、文化、教育领域,分布在科、教、文、卫等领域的岗位上,从事“建设中国”的事业。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市场经济体制在90年代开始确立,大批留学人员归国创业发展,掀起了“创业中国”的大潮。

  截至2009年底,我国已经派出留学人员160万,归国留学人员已经达到50万。其中,从1872年到1978年百年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不过13万。自1978年恢复留学大潮以来,中国送出了百万名留学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这一代海归大多数都投身于我国的经济大潮,在新时期发挥着新的作用,因此,我将其称之为新海归。

  新海归与过去的留学人员相比有着许多新的特点,例如过去大多数是公费留学,是精英化的留学,而目前体制外的自费留学生已经占出国留学总人数的90%以上,并且走向了大众化;过去,大多数归国留学人员都进入政府部门与国有企业工作,而目前进入大学、国有企业、政府部门工作的海归只占大约三分之一,大部分都到体制外就业、创业;过去,大多数留学生选择理工科专业,目前,选择经济管理、人文学科专业的比例越来越高。

  海归的贡献传统上大多集中在教科文卫领域,目前新海归也依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的81%,中国工程院院士的54%,都有留学经历。而在党中央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人中,留学归国学者就有21人。2005年据教育部统计数据的一项调查显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留学回国人员在校长中占78%,博士生导师占63%,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研究基地(中心)、重点实验室主任占72%。

  同时,新海归相比传统海归,最大的特点在于经济领域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拥有国际化视野与经验、掌握海外先进技术与理念的新海归大部分都进入体制外经济领域,在外资、外商、外企的“请进来”与本土企业的“走出去”过程中,在跨国公司中国化与本土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在中国新经济与高新产业的发展中,他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直接更新了中国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带回了新的融资方式,引进了新的国际资本,创造了新时期利用外资的新方式。

  新海归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与人才,现代化的创业理念、商业模式、社会文化观念,一方面,高科技产业与新经济领域是高学历海归创业的主要阵地,超过一半的成功创业海归都集中在高科技、新经济领域。他们的突出贡献体现在填补国内行业空白,完善中国经济结构,推动了国内在新经济、新技术、互联网、IT、通讯、传媒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创办和管理了如亚信、UT斯达康、搜狐、新浪、中星微电子、当当、携程、E龙、百度、空中网、尚德集团、新东方,如家快捷、展讯等许多高新企业。另一方面,大批新海归从事投资银行、咨询、会计、法律等行业,或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帮助传统产业与包括制造型企业在内的本土国有或私有企业的革新。概括地说,新海归掀起的“创业大潮”有着特殊的意义,代表着中国如何从“制造中心”成为“创新创意中心”的发展方向,这正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新时期所特别需要的。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