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经济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怎样看待居民"超储蓄"? 权威学者指点两大原因

2003年01月23日 11:03

  中新网1月23日电 2002年,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8.5万亿大关。到底该怎样看待居民的“超储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任兴洲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储蓄率居高不下是社会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去年由于公务员增加工资、财政发放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同比有所增长等因素,使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有明显增长。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0%以上。据统计,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户均总值已达22.8万元,户均家庭金融资产达8万元。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即时商品消费和支出却未能同比增长,储蓄存款增长较快。另一方面,由于股市“行情”不尽如人意,部分投资股市的资金转为银行储蓄。据央行调查显示,去年居民选择投资“股票”的人数仅占7%,已跌至近两年的最低点。

  其次,体制转轨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增加,社保体系尚不健全,居民对未来的就业和收入不确定性预期增强,也导致一部分人增加储蓄存款。近年来,我国体制改革向纵深进展,陆续出台了若干重大改革措施,如住房、机构、医疗等制度的改革。虽然这些改革措施从长远看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从短期看,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增强,在考虑收入的支配时,防患风险的意识明显增强。

  如何用好这笔巨额资金?任兴洲认为,中国过高的储蓄率主要是在收入预期不确定性逐渐增强,投资和消费转化率低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针对导致储蓄率过高的原因,应对症下药。

  一方面国家应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拓宽百姓消费和投资渠道,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提高信贷消费的比例,迎接新一轮消费时代的来临。

  另一方面,国家应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信用体系的建立,增强投资渠道的规范和监管。

  任兴洲认为,如果2003年股市、期市等资本市场能够走出低谷,那么居民储蓄的资金将有所转移。此外,在国家将在信用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消费结构升级,信贷消费扩大等多方面利好因素的推动下,总的判断是,我国居民的高储蓄态势将依然存在,但增幅可能会有所回落。(艾芳)


 
编辑:张明

相关报道:内地居民储蓄分流状况及对资金市场的影响 (2003-01-20 14:48:27)
          央行:11月末居民储蓄余额8.57万亿元,增长18.5% (2002-12-10 16:24:39)
          央行统计显示:境内居民外汇储蓄达884亿美元 (2002-11-22 11:19:23)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