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倒萨"外交受挫让美国难堪 对伊战争成为鸡肋?

2003年01月28日 08:19

  中新网1月28日电 围绕着布利克斯向联合国提交的伊拉克武器核查报告,国际社会展开了一场新的外交争论,美国急不可耐地希望发动对伊军事攻击的立场持续遭到国际社会的炮轰。中国青年报今天刊载评论文章称,在安理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中,美国目前已经陷入了越来越孤立的处境。美国和国际社会的争议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必须给“和平解决”更多的机会,而不应该是给战争更多机会。国际社会认为,如果要让政治和外交手段继续发挥作用,有必要延长武器核查人员在伊拉克的工作时间,以便得出更加“详细”和“准确”的调查结果。为此,中俄法德等国都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的看法,延长核查时间。但美国对此竭力反对,认为不应该再给伊拉克“时间”了。美国认为,国际社会给了伊拉克“最后一个和平的机会”,但由于伊拉克的“欺骗”,已经将和平的时间用完了,因此,该是用军事手段来对伊拉克进行“清算”的时候了。

  其次,即便要对伊拉克采取行动,到底要根据什么样的标准。目前国际社会的基本看法是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的查证工作是决定后续行动的惟一准则。俄罗斯总统普京1月23日已经对美国明确表示,核查结果是判断伊拉克局势的标准。

  第三,如果伊拉克问题真的要诉诸于战争,应该是“多边行动”、而不应该是“单边行动”。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23日在访问希腊时也说,目前没有理由对伊拉克动武,“如果有人在联合国决议之外采取单方面行动,俄罗斯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步骤,使之回到外交途径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

  评论认为,“倒萨外交”出现了向巴格达倾斜的戏剧性场面,未免让一直自以为真理在手的白宫感到十分难堪。而关于是战、是查的外交争论的升级更是让布什政府倍感压力,目前已然是进退两难。

  该报在评论中分析认为,如果让武器核查人员继续查下去,按照巴拉迪的设想是还要“三个月”,到时酷暑即将来临,对美国在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将非常不利。而且,如果三个月后核查人员的结论是巴格达确实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就更难以说服国际社会支持对伊拉克动武。如果战争真的不打了,美军已经持续了数月在海湾地区的大规模军事集结难道就会甘心草草收场?如果美国将所有的硬话说尽、“倒萨”的铁拳已经挥起之后,萨达姆总统的位置今后依然坐得很稳,甚至像1992年那样,当年海湾战争的英雄——老布什离任了,萨达姆还在;小布什离任了,萨达姆依然还在做着总统,那么,美国岂非颜面扫地?

  但是,如果在目前“倒萨”外交孤立的情况下贸然决定对伊开战,美国不仅将面对军事行动的诸多不便,今后伊拉克重建的难度和代价也将大大提高。可以预想的是,这样的战争必然激起穆斯林世界新的反美情绪。美国强调对伊军事行动是整体上反恐战略的一部分,但如果战争结果是挫伤了国际社会的反恐合作,继续扩大恐怖活动孳生的土壤,单纯对伊军事行动的胜利又有什么意义。

  更重要的是,对伊拉克采取单边军事行动很可能大大削弱美国国内对伊拉克战争的支持率,使得布什总统2004年争取竞选连任的努力面临更高的风险。由于国内经济和伊拉克问题,布什总统的民意支持率近来一路走低,自9·11事件以来第一次跌破60%。而美国国内民众对伊拉克战争的怀疑却一路上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同美国主要欧洲盟国反对战争有着直接的关系。美国的另外一个北约盟国——土耳其也在国内反战舆论影响下迟迟不愿意表态开放基地以方便美国攻击伊拉克。

  该报最后指出,“倒萨外交”的困境虽然无法阻止美国想要发动对伊战争的进程,但至少会将战争开始的秒针向后拨。(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朱锋 原题:“倒萨”外交受挫让美国难堪)


 
编辑:宋方灿

相关报道:英国宣布将向海湾派遣3万士兵参加美对伊战争 (2003-01-21 08:03:37)
          美国加州一学校召开对伊战争讨论会 场面“一边倒” (2003-01-15 20:02:41)
          联合国应急计划披露 假定对伊战争几乎不可避免 (2003-01-08 08:28:20)
          美特种部队、CIA潜伏海湾 为打响对伊战争铺路 (2003-01-06 09:34:03)
          综述:对伊战争剑拔弩张 宣传攻势亦不示弱 (2002-12-18 08:42:22)
          美军在卡塔尔大规模军演为对伊战争积极准备 (2002-12-10 10:35:46)
          分析:对伊战争不可避免 武器核查只是拖延时间? (2002-12-09 10:03:58)
          北约表示对伊战争并非一定爆发 武器核查可避免 (2002-11-17 19:50:01)
相关专题:伊拉克问题追踪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