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经济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官方媒体破解居民"超储蓄":消费能力升级凸显不同

2003年02月10日 10:03

  中新网2月10日电 2002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比上年多增3775亿元,是1998年以后增幅最高的一年。官方人民日报今天发表文章援引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主任史建平教授观点指出,活期存款多增不仅与股市的低迷有关,而且表明,中国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处于转型前的积累期,正从万元级向10万元级和几十万元级的消费能力过渡。这是此次储蓄再度高增长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之一。

  文章首先指出,居民储蓄“突飞猛进”,稳定性增强

  2002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速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2002年5月末,储蓄存款突破8万亿元,自2001年8月末突破7万亿元算起,只用了9个月,就增加了1万亿元。此后逐月递增,年底达到8.7万亿元。据统计,储蓄增幅略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

  在总量高增的背后,从储蓄的结构看,2002年新增储蓄存款中,定期储蓄存款所占的比重为56%,继续保持了较强的稳定性。去年定期储蓄存款和活期储蓄存款都增加较多,但活期存款的多增幅度较大。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主任史建平教授认为,活期存款多增不仅与股市的低迷有关,而且表明,我国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处于转型前的积累期,正从万元级向10万元级和几十万元级的消费能力过渡。这是此次储蓄再度高增长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之一。

  另外,我国储户结构与收入结构不对称。从储蓄存款的人员结构看,以中小储户居多,但他们拥有的金融资产却不多。中国银行研究所的黄金老博士认为,这是由我国城乡人口的比重和收入差距决定的。随着我国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的加快,这一比重差距会逐步缩小。

  储蓄存款为何增长快

  2002年储蓄的高增长除了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关外,史建平教授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居民存款的预防性动机增强。

  记者在工商银行北京分行的储蓄所随机采访了6位储户,只有一位有少部分资金投入股市,其余5位的消费节余全部存在银行。在合资公司工作的刘女士说,自己和丈夫的工资节余每月大约存2000元—3000元,占月收入的30%左右,存起来主要用于孩子的教育、住房贷款的支出。

  刘女士的情况带有普遍性。随着我国住房、医疗、养老等制度的深化改革,人们在考虑收入支配时,防风险意识明显提高。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从2000年到2002年各年4季度对2万人的调查结果看,储户回答“最近3个月,您(或您家)储蓄的主要目的”时,选择最多的是“养老”、“防病、防失业或意外事故”。这两项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密切相关的储蓄动机,选择人数一直居首位。其次是“教育费”,人数接近20%,而且,近3年选择上述两类动机的储户一直呈上升趋势。

  其次,储蓄的高增长与资金不能及时向消费分流、向投资转化密切相关。经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消费高增长,基本耐用消费品市场渐趋饱和。而新的消费热点如汽车、住房等10万元以上的消费能力还有待积累。此外,我国个人投资渠道较窄,债券市场不发达,基金业刚刚起步,股票市场风险莫测,导致普通百姓只能选择把余钱存入银行。

  储蓄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

  储蓄高增长虽然意味着居民消费和投资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对扩大内需有不利影响,但在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情下,储蓄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提高我国银行体系的效率,让充足的资金发挥出更大的效用。黄金老博士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与现在我国的情况很相似,也有很高的储蓄,日本银行就是用这笔钱支持本国制造业发展,并为此后成为制造业的大国和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高储蓄并不是问题,关键是要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从另一个角度看,充足的储蓄存款表明人们对未来改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不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也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承受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改革推进过程中的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黄金老博士很有信心地说,预计未来几年储蓄额还会继续维持增长。随着我国各项改革进程的逐步推进和完善,消费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改善,以及其他投资渠道的建立健全,储蓄存款会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逐步形成一个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总量和结构。(富子梅)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