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新闻周刊》:郑州:引博从政不是政治作秀

2003年03月24日 10:51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联系电话:68994602)

  引入大批博士从政是发展需要,还是政治作秀,一切有待实践检验

  “博士当官啊,知道,知道,电视里、报纸上都报了。”

  “我觉得中啊,郑州这些年发展缓慢,很需要引进高级人才。”

  ……

  2003年3月15日,郑州市街头几名普通市民向中国《新闻周刊》如此表示。此时距郑州市2001年6月引进第一位博士从政,已经近一年半。至今,郑州市已引进了52名博士直接担任副处级干部。2003年他们仍继续引进博士,计划三年内达到150名,使全市县处级领导班子中都能有一名博士。

  引博

  作为全国的交通枢纽、著名的商贸中心、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省会城市,与周边武汉、济南、西安等省会城市相比,郑州的城市规模偏小,城市化水平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属中等偏下。

  新世纪元年的2001年,郑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把郑州建设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并开始了新的规划。

  就在这一年的7月,学者型的广西南宁市委书记李克赴郑州任市委书记。当时,郑东新区(新郑州)的规划工作已经开始。一天,李克到郑州市规划局调研时,发现偌大一个省会城市的规划局,工作人员中学历最高的为本科,没有一个硕士。

  据郑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祁金立介绍,郑州2000多名县处级干部中,全日制本科毕业的不到1/3。李克书记刚上任时,包括他在内,郑州市仅有3名博士,且都分布在基层企事业单位,县处级领导干部队伍中基本是空白。

  联系到“郑州,郑州,天天挖沟,一天不挖,不是郑州”(民谣)的糟糕现实,李克坐不住了,他在班子会上说:老百姓说的都是实话。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城市规划设计水平不高,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使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建设走上了弯路。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匮乏造成的。

  经过多次论证,郑州引博从政的试验便从郑州市政的重点部门,也是李克感触最深的规划局开始运作了。

  2001年7月至9月间,郑州市委组织部知工办(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的负责人“五顾茅庐”,请回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王鹏任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几个月时间,从“郑州市中心城区总体概念性城市设计”到面向国际招标的“郑东新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王鹏的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得有声有色。

  第一批来郑博士的工作表现坚定了郑州大规模实施引博从政的决心,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及国家有关博士分配政策的规定,并结合实际,2001年底制定了三年规划:三年内引进150名博士直接担任副处级领导干部,把引进的重点放在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城建环保、现代物流、商业策划、医疗卫生、高效农业等在经济发展中急需的专业人才。

  冲突

  引进大批博士从政在全国是开先河的做法。为了稳妥起见,郑州市委副书记郝建生亲自带队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调研,之后对引进的目标、引进的岗位、引进博士应具备的条件、引进的方式、引进后的日常管理与监督、生活待遇与奖励等问题做出了相应规定。

  2002年1月初,郑州市向全国214个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重点大学、科研院所传递引博从政的信息,派人到博士所在单位进行交流,组织博士考察团来郑州考察……

  2002年3月13日,郑州市委向社会公布了55个需要博士担任的副县(处)级领导职位。消息甫出,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

  李克书记回忆说,当时在领导班子中也有不少反对意见,有人说:“不中啊,李书记,博士哪会到我们这个落后地方来呢?”

  一般干部队伍中也有不理解的:这么些年来,我们不也干得很好么?这几十个副处级的职位一定要由博士来担任吗?

  一些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朝聚说,这件事一方面体现了政府对人才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让人忧虑:学历不等于能力,博士们在经验方面是否适应领导干部的需要,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甚至有人很武断地批评说,这是一场高级的“政治秀”,肯定长久不了。

  郑州市委组织部部长祁金立说:“如果沿用我们一般的官场‘规则’,让博士来了从副科长做起,这样算来,做到处级至少得5年以后了。”

  如果说,观念的冲突这种浅层次的矛盾还不至于影响到引博工作展开的话,那么,根深蒂固的论资排辈的习惯势力,还真的成了开展这项工作的绊脚石。

  有的博士职务已宣布了,组织部去落实时,可好多局委办不积极,说你先给别的部门吧。甚至,一些干部私下里抱怨:我在这个地方干了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轮也该轮到我啦。现在把这些位置让给博士了,我们怎么办?

  还有的单位表面上服从,但表示不负责博士的住房和专车,要求组织部自行解决。

  随着一部分单位对博士的顺利接收以及市委态度的坚决,那些刚开始不愿意接收的单位也逐渐转变了态度。

  知工办副主任吴同欣用医学上的“排异”反应,来解释“空降”博士落地的反弹,认为两者的融合需待时日。

  变化

  随着博士们的逐步深入工作,他们慢慢被所在单位接受。

  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王鹏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到郑州就被任命为郑州市规划局主抓业务的副局长。上任第一天他就赶到了郑东新区的规划评审论证会现场。他那天早晨6∶30到郑州,8点就开始了工作。当时,国内外来了6家参选招标单位,20位国内外专家。王鹏直接与外国专家对话,不需翻译,对答如流。外国专家很吃惊:“在中国内地的郑州有这么高素质的领导干部,不得了。”

  此次面向国际招标的郑东新区规划评审论证会取得了成功。日本设计师黑川纪章的作品被选中,同时,郑东新区建设的其它几项合同也顺利签署,王鹏在其中显示了自己明显的专业优势。

  2003年3月14日,王鹏在接受采访时承认,刚来时,也有些不适应,他一直保持低调,对上服从,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不在公开场合提出,而是私下商量;对下,他同样保持谦虚的作风,注意发挥下级的工作积极性。

  作为规划局副局长,王鹏分管规划处、工程处、编制中心、交通处、建管处等5个业务处室,这些活儿过去是由两位副局长管的。从“郑东新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到“郑州市中心商业区概念性城市设计”,一年多时间里,王鹏参加10多项重大规划项目,全部通过了建设部专家组的评审。

  博士们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发挥出的独特作用,使与其共事的其他领导在感受压力的同时,也获益匪浅。

  马锁文是郑州市郑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今年40岁,曾有22年的乡镇基层工作经历,现在与3名博士副主任共事。他说,博士们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为班子的科学决策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郑州市建委主任魏深义自从3个博士副手进来后,工作轻松多了。据他介绍,以前建委的领导班子中,除了他学过建筑外,其他都是外行,事必躬亲让他感觉很累。“现在好啦,我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干,我只需协调就行。”

  而博士们在工作中也从这些同事身上学到许多行政管理经验。张震宇是从英国、德国留学归来的经济学博士,现在是郑州市郑东新区管委会主任助理。他坦言,在专业上自己的确比这些基层领导要强,但在行政管理上,却是一个小学生,需要向他们好好学习。

  “来郑一年,在行政管理、人际关系上所学的东西顶学校三年。”王鹏为当初的选择感到庆幸。

  未来

  据了解,来郑工作的博士们工资待遇方面与其他人无异。不少人因此发出“博士会待多久”的疑问。

  郑州市委组织部知工办主任崔鸿介绍说,一年多来,没有一个博士因为不适应工作或嫌待遇差而离开的。相反,最近一些名牌学府的博士后们还来郑表达“想来郑州工作的愿望”。

  郑州市委组织部长祁金立则明确地说,博士们来郑州工作,郑州应为他提供做事的平台,但不会、也不可能像企业那样开出“百万年薪”。

  有人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官本位”传统下,“做官”对于许多人具有非常大的诱惑力,况且一毕业就当上“副处级”官员,待遇低点也没关系。

  王鹏在毕业时,也面临沿海私人企业高薪聘请的诱惑,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郑州,“到郑州来,我可以独挡一面,拥有决策权,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

  祁金立现在担心的是,不要让旧体制毁了博士们。为此,他表示,今后在引博的同时,市委还要对长期沿袭下来的领导方式、领导体制进行改革。“要出台一些具体的规定,定出严格的指标,把事情办好。对相互扯皮的要严肃处理。”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博导毛寿龙教授说,引进外来人才,是为了解决当地人才缺乏。这种针对性措施不能长期化、制度化。

  他建议应把有针对性的措施与长期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联系起来,抓住人才引进的契机,进行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让领导干部的选拔和任命向社会开放,向全国开放,向海外开放,尤其是向高素质人才开放,并让这一过程充满竞争性和公平性,同时又不限制人才的自由流动。这是长远战略所需要考虑的。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原标题:郑州:引博从政

  作者:章文 陈智民


 
编辑: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