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文娱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新闻周刊》:假新闻羞辱百年《纽约时报》

2003年05月29日 10:12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联系电话:68994602)

  7个月里,这名年轻的记者自称游遍了全美国,写了73篇稿件,但其中36篇是杜撰的。

  杰森事件被称为“有史以来商业化传媒雾蒙蒙的大海中最大的冰山浮动”

  5月11日,美国《纽约时报》在其头版刊登一篇题为“辞职的时报记者留下的一长串欺骗行为”的文章,揭露该报一记者在过去7个月里杜撰了36篇新闻报道。一时间全球媒体哗然。有评论家称此事件为“有史以来商业化传媒雾蒙蒙的大海中最大的冰山浮动。”

  这个事件成为目前美国新闻界的重大讨论话题,不仅各大报纸都给以报道和评论,美国三大有线电视网以及公共电视台PBS,都邀请新闻界专家评论这个事件。《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总编辑朱克曼(Mort Zuckerman)认为这是“对《纽约时报》的羞辱”。

  高中生的主力记者之路

  记者杜撰新闻并非天下罕闻,何以此案如此之不同寻常?

  其不同寻常之处在于——该幕戏剧的主角:一方为有152年历史,号称“世界上最有声誉和影响力报纸”的《纽约时报》;另一方为一名年仅27岁、未完成系统新闻学教育,却从实习记者一窜而成为该报报道全国性新闻的主力记者。

  该记者名叫杰森·布莱尔(Jayson Blair),来自富裕的弗吉尼亚州费耳菲科斯县。其父为美国一著名的政府文化机构的总监。在加入《纽约时报》之前,杰森曾为《纽约时报》的竞争对手《华盛顿邮报》做过自由撰稿人,并在《波士顿环球报》当过见习记者。1999年,杰森加入《纽约时报》。

  应该说,杰森的行为并不是没有引起过报社的注意。报社内部曾抱怨杰森花报社的钱在报社大楼沿街的酒吧抽烟喝威士忌;他还超额使用报社的车,并得到多个违章停车罚单;他写的报道中出错率极高,3年半的时间里被更正了50个错误。尽管如此,2001年9月,杰森仍被管理层提升为正式记者。

  杰森的欺骗行为在9·11事件后不断升级。他声称他的一亲属在9·11爆炸中丧生。后来,该家庭出面否认与杰森有亲戚关系。

  杰森的行为一直为《纽约时报》都市版编辑乔纳森·兰德曼所警觉。2002年4月,乔纳森给新闻部的行政管理层发了一份电子邮件,简短的一句话:“我们必须阻止杰森为时报写稿,立刻。”

  不幸的是,乔纳森的警告并未引起高层的重视。相反,杰森被派去报道当时极为敏感的华盛顿连环狙击手案件。在仅仅6天的时间里,杰森就完成了一篇关于已被抓获的年长的狙击手约翰·穆罕默德的头版报道。文中称该报道的消息来源为未透露姓名的执法人员。之后,他又完成了一篇关于另一个年轻狙击手的报道。两篇报道均引起了司法方“严重失实”的抗议。但时报并未就消息来源追究杰森。

  至此,杰森的杜撰开始延伸向他的开支。他告诉报社说,几条毯子是在华盛顿的一家商店买的,但发票开的却是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家商店;他声称他与执法官员在华盛顿的一家餐馆就餐,而这家餐馆却在纽约布鲁克林……让人惊奇的是,他的这些欺瞒行为居然没有被发现。

  从去年10月到今年4月份,杰森声称为采写新闻,跑了6个州的20个城市,却拿不出任何一张酒店、飞机、以及出租车的收据。

  美国攻打伊拉克后,杰森还杜撰了对美军女兵杰西卡·林奇的父亲乔治·林奇的采访。

  杰森最终事发是由于另一家媒体《圣安东尼奥快讯报》向《纽约时报》投诉杰森剽窃该报对一名在伊拉克死亡的美军士兵母亲的采访。《纽约时报》全国新闻版的编辑罗伯特当面对质杰森,要他描述采访对象的居住环境来证实他确实进行了采访。即使到了这一步,杰森仍然百般抵赖。他详细描述了采访对象的房子,以至停在房子边上的红色吉普车,后院里的玫瑰花。后来被证实,这一切描述均来自于杰森看到的时报摄影记者拍回的照片。

  为什么是《纽约时报》?

  为核实杰森过去所写的所有报道,《纽约时报》专门成立了一个由5名时报记者、2名研究人员和3名编辑组成的临时机构,进行了150多个采访,以甄别事实,并为失实之处向读者致歉。

  作为世界最著名大报之一,《纽约时报》一向以看重新闻真实著称。因此,各种疑问、指责纷至沓来:

  疑问之一:杰森如此一贯的行为,为何未引起主要管理层的警觉?

  疑问之二:都市版编辑乔纳森的警告信为何未被听取和采纳?

  疑问之三:杰森漏洞百出的开支为何居然没有人发现?

  疑问之四,亦是最难以理解的:《纽约时报》严谨的编辑把关到哪里去了?

  《纽约时报》对此事件进行反省。5月14日下午,《纽约时报》召开了内部大会,出版人、总编辑、执行总编集体与员工对话,就此事承担责任。总编辑承认该报百年来建设起来的编辑体系可以良好地对付非恶意的失误,但不足以防范恶意欺瞒。在同一天,总编辑也为时报辩护说:“坦率而言,世界上没有一家报纸是办起来为了监督欺骗和添枝加叶的。”

  《纽约时报》对此事的处理,引起了各界的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时报在头版登出自己记者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是有胆量和责任感的表现;但也有舆论认为,时报淡化报社机构所应承担的责任,反而将全部责任推卸到记者个人头上;更有大量议论聚焦在杰森是黑人这一事实上,认为时报为了提倡“种族多元化”,在启用杰森上降低了考核记者的标准。

  据《纽约时报》发言人透露,联邦司法部门正在向时报索要有关杰森·布莱尔的资料。但杰森所为是否构成犯罪,尚无说法。前纽约曼哈顿首席司法助理麦修·费史本发表评论说,因杜撰新闻而被指控犯罪将是十分不同寻常的。

  杰森·布莱尔本人通过美联社发表了一份声明,对他个人在新闻道德上的堕落真诚表示遗憾。

  有资深传媒研究人员认为,不是杰森这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在扼杀《纽约时报》,而是商业市场在扼杀时报。在杰森事件出现之前,《纽约时报》的发行量已下跌了5%。发行量催赶着管理层,管理层催赶着编辑,编辑催赶着记者,“多产”和“挖新闻”像两把鞭子让记者像陀螺似地永不疲倦。

  以杰森为例,自他被升至采写全国新闻记者,7个月里,他写了73篇稿件(其中36篇是杜撰的),平均下来,每三天一篇,这中间还包括他自称的全美各地的旅行。其工作量之大,是任何一个27岁的年轻人所不能承受的。这种做法,只可能导致大量的“垃圾新闻”被制造。

  商业利益拷问媒体公信力

  杰森事件不仅仅使《纽约时报》,也使全美国的传媒都因此大大地丢了面子。美国的传媒素以“第四权力”自称,历史上,传媒也确实起到了监督政府的作用。当年两个年轻的《华盛顿邮报》记者挖根刨藤,掘出了“水门事件”,让一届政府寿终正寝;就在美国攻打伊拉克前不久,美国三大电视网之一,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抵制来自白宫的压力,播出了王牌记者丹·拉瑟对萨达姆的专访。

  尽管美国的传媒多为资本财团所拥有,其向商业化躬身作揖的姿态历来招致非议,但传媒努力维持其独立性和公正性的形象还是为多数公民所赞赏的。在美国这个号称舆论自由的社会里,没有一个管理或控制传媒的官方机构,媒体多靠自律,记者多靠职业道德。

  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媒体的职业道德一直在受到挑战。1981年,《华盛顿邮报》黑人女记者珍妮特·库克(Janet Cooke)曾报道过一个8岁的海洛因毒瘾儿童的故事,该报道因生动感人而获得普立策奖;但随后被揭出整篇报道全部都是编造的。最终不仅普利策奖被收回、该记者被开除,整个事件也成为美国媒体每当遇到编造新闻时就提及的典型;

  1998年《新共和》杂志白人男记者、被认为新闻界一颗正在上升的新星的格拉斯(Stephen Glass),因发表了27篇添枝加叶和杜撰的报道而被开除,成为美国媒体最大丑闻之一;

  《华尔街日报》的R.福司特·威南思因出售报纸内部提前得到的消息而被判罪;

  《波士顿环球报》曾获普立策奖的黑人女专栏作家帕翠莎·史密斯(Patricia Smith)因被发现编造4个杜撰出来的“引言”而被解雇;

  NBC (全国广播公司)著名的“日线”节目伪造了一起卡车撞车事故现场……等等。

  杰森事件只是让这堵墙裂了一道缝隙而已。而墙早晚是要倒塌的。

  事实是,事件远远没有结束。受害者不仅是记者个人和《纽约时报》,更是它的千万读者。

  一封读者来信表达了许多读者的心情。这位《纽约时报》的读者在信中写到: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母亲送给我一本书《第一页》。《第一页》汇集了《纽约时报》许多头版刊登的重要事件。作为一个孩子,我把《第一页》看成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我相信里面的每一个字。现在,一切都变了。你们为什么毁掉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对你们的特殊的信任?

  这封读者来信,是《纽约时报》的悲哀,也是所有新闻从业人员的悲哀。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报纸是靠金钱办的,但归根结底,报纸是靠信任生存的。没有了信任,新闻业将无法存在。-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文:程晓鸿(发自美国华盛顿,作者为美国大学American Univercity传播学院兼职教授)


 
编辑:王艳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