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科教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洪水、非典会狼狈为奸? 世卫专家称存在潜在威胁

2003年06月02日 11:33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联系电话:68994602)

  SARS有如猛兽,现在又来了洪水。

  洪水猛兽是否会狼狈为奸

  5月21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警告,声称中国夏天的洪水可能是SARS高潮再起的隐患,因为病毒会通过下水道泛出的污水而四处传播。

  驻北京的世卫组织发言人迪茨说,虽然SARS病毒看来不是由水传播的,但是这种病毒能在粪便中存活,可以由下水道上泛的污水传播。住房遭水淹之后,大水将与下水道的污水混杂而“染”上病毒,污水甚至还可能污染供应饮水的水源。

  “我们认为这是潜在威胁,是该提防的事情,SARS有可能因此而卷土重来。”迪茨说。

  5月,湖南省、福建省和广东省出现暴雨,造成洪水泛滥和山崩。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认为,广阔而贫穷的农村地区,一旦遭受SARS的打击,医疗设施将不胜重负,如果还要应付洪灾造成的伤害和其它病患,那将更加力不从心。

  “洪水不可阻挡,而要在短期内改进下水道系统也不可能。”迪茨等官员担心,夏季发大水可能会导致SARS疫情在中国再掀高潮。

  但中国一些专家对此观点并不认同。他们认为,依据目前对SARS病毒的认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现在似乎没有必要太过担心洪水对SARS疫情的影响;更重要地是,我们应该预防痢疾、伤寒等其他种类传染病出现在洪灾之后。

  赵鸣武:洪水大大稀释病毒

  “从目前情况来看,洪水不太可能对SARS的疫情造成影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科专家赵鸣武说。他认为,现在中国闹洪灾的主要地区,SARS疫情都不是太严重,病人少,有限的病毒即使随着下水道排入江河,也会被大量的洪水稀释,使病毒的浓度低到无害的程度。

  “通过环境因素传播病毒”的论点,科学家主要是从香港淘大花园案例寻找证据的。赵鸣武分析说,淘大花园病毒的传播并不那么简单,它至少通过三个环节:从病人体内进入下水道,再从下水道水体重新进入空气,然后才能进入人的呼吸道感染人。

  但下水道的水进入洪水之后情况就大不一样。相对来说,下水道流出的水比较缓和,进入江河水体之后,流速大大增加,使病毒得到相当充分的稀释。

  这跟“开窗通风,预防非典”的道理是一样的,洪水的稀释作用甚至还大大超过流动的空气。

  朱万福:洪水助澜证据不足

  “洪水传播其他种类冠状病毒引起的流行病还是可能的,但能否传播SARS病毒,至今还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北大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的流行病专家朱万福说。

  朱万福介绍,冠状病毒有多种,有一些是感染呼吸道的,另有一些会感染肠道。相对来说,感染肠道的病毒种类更容易经由下水道而散播。但这一次,SARS的病毒是感染呼吸道的。

  “病毒能否经由水体进行传播,一方面取决于水体对它的稀释程度,另一方面还跟它在水中的存活时间有关。”朱万福说。实验已经证明,SARS病毒可以在粪便等排泄物中存活3~4天,在塑料表面也能存活约4天,在摄氏4度和零下80度的细胞培养液中都可以生存21天,生命力应该说是相当强。但在清水和空气中,至今没有严格的实验来验证它的存活时间。

  “依据经验猜测,SARS病毒在空气中可能比在清水中存活时间更长。但没有实验验证,还不能下结论。”

  美国人认为这种病毒可以在空气中生存至少24小时以上,但这同样没有经过实验证明。如果病毒在水中生存时间较短,而洪水的稀释能力又更长,那么,就意味着洪水比空气更不容易传播SARS。

  “至今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SARS能否通过蚊子、苍蝇等媒介而传播的证据,也没有证据证明它能通过泛滥的洪水而广为流传,民众没有必要因此而产生恐慌。”朱万福说。

  康良仪:“寄主”决定病毒行为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病毒学家、博士生导师康良仪也说,从一般规律来看,肠道病毒在水中会比较长时间地存活。而大多数病毒离开活体后,在水中很难存活。SARS病毒虽然已经在病人粪便中检测出,但它还不是肠道病毒。

  “一些种类的轮状病毒可以引起腹泻,它们在水中可以生存4~5天。而这一次的冠状病毒,离开人体后在潮湿的环境中似乎还能比较长时间地生存。虽然现在还不能确定它到底能生存多长时间,但只要它不能繁殖,在水的稀释作用下,它的浓度下降,低于一定浓度后就不能为害。”

  SARS病毒在水中能否繁殖?这关键要看它能否寄住在水中其他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的体内。那些富有“营养”的污水,在排入江河后还有着各种微生物。

  “如果SARS病毒能够把这些水生微生物作为寄主而进行复制繁殖,那么洪水就真的将成为疫情扩散的动力。目前我们也不能否定这种情况的存在。”康良仪说。

  谨防其他疾病

  其实,世界卫生组织的依据更多是从历史事实中获取的经验早在1931年,长江发生重大洪水,淹没7省205县,受灾人口达2860万,死亡14.5万人。但更为严重的还是洪水之后的遗留问题,随之而来的饥饿、瘟疫致使300万人惨死。

  在各种自然灾难中,洪水造成死亡的人口占全部因自然灾难死亡人口的75%,经济损失占到的40%。而洪水之后发生的瘟疫,往往比洪水的直接作用更为可怕。

  洪水总是发生在人口稠密、农业垦殖度高、江河湖泊集中、降雨充沛的地方,如北半球暖温带、亚热带。中国、孟加拉国是世界上水灾最频繁、肆虐的地方,美国、日本、印度和欧洲也比较严重。而这些区域,也正是各种各样传染病滋生的理想环境。

  洪灾之后的流行病,更多的是一些菌类感染的疾病,包括霍乱、痢疾和伤寒等疾病。朱万福和康良仪介绍,能够借助于水体传播的病毒,目前已知的只有少数几种,包括甲肝病毒、戊肝病毒和一些肠道病毒。

  “在洪水之后,政府有关部门都会对有传染病危险的区域进行消毒,主要还是针对一些传统的流行病。”康良仪说。至于防止洪灾区域可能出现的SARS传播,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它的措施和方法。(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记者/方玄昌 原题/洪水流毒?)


 
编辑:宋方灿
相关专题:防治非典型肺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