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专家建议:中国应建立专门医学研究资助机制

2003年06月19日 03:53

  中新社北京六月十八日电(记者曾利明)“中国应建立一种专门的医学研究资助机制,整合各医学部门的研究力量,进行统一规划,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这是中国医学科研和管理专家对如何改革医学科研体制提出的建议。

  在日前举行一次座谈会上,有关专家提出,应该成立“国家健康和医学研究院”或“国家医学研究理事会”等具有权威的机构,对相关研究定期进行评估和必要的调整,同时开辟竞争性资助渠道,对全国范围的医学研究院校和机构进行择优支持。

  国家卫生部科教司司长祁国明称,目前中国医学科研单位经费覆盖面差,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也认为,中国的“八六三”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虽然都有关于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项目的资助,但其中只有很有限的部分用于严格意义上的医学研究,其力度远不能满足十三亿人口大国防病治病研究的需要。因此,急需将这方面的研究放到国计民生的高度加以重视,加大投入。

  中国医学科学院常务副院校长刘谦指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来源于良好的疾控体系和机制,必须有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而美国经济学家提供的经验是,对医学科研的投入将会得到超常回报。这也是美国坚持长期对医学科研投入巨额支持的原因。

  他说,中国医药学科技领域有很好的技术储备和长期工作积累,但受到条件和经费的严重制约,能满足寻找病原体、疫苗研制、药物筛选和实验动物研究的P3实验室寥寥无几。中国至今没有专门的医学科学研究基金,很多学科得不到必要的经费支持,一些基本的基础学科,如解剖、病理、病理生理、胚胎、微生物等学科,因长期缺少经费,学科萎缩、人才断档;临床研究,如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艾滋病等研究,投入严重不足。

  他认为,这些疾病的危害都远远大于非典。没有对一个医学学科发展长期稳定的支持,即使有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快速反应,也不可能带来对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最终的高额回报。

  国家防治非典指挥部科技攻关组副组长、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黄培堂认为,当前科研的资源建设、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公卫信息和网络的建设和技术平台建设亟待加强。


 
编辑:吕振亚
相关专题:防治非典型肺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