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新闻分析:凯利下葬风波难平 布莱尔英雄末路?

2003年08月05日 15:15

  中新网8月5日电 在上周末,布莱尔刚缔造一项记录,成为工党政府历史上连续任期最长的首相。

  布莱尔执政6年,若继续保持势头,要想超越前人的业绩,成为工党历史上在任最久的首相也并非不可能。但是伊拉克战争引起的多种“并发症”,令布莱尔的夏日假期也变得十分难挨了。

  自杀事件使政府陷于被动

  最叫布莱尔难以解套的问题,莫过于英国议院对英国生化武器专家凯利博士割腕自杀事件展开听证。这起突发事件,使到原来就已在英国决定伙同美国攻打伊拉克问题上难以解脱的布莱尔政府十分难堪和被动。

  英国政府对此事件已设立独立的调查小组,由大法官赫顿勋爵主持调查。详细的调查预料要在凯利博士的葬礼在本月6日举行后才进入重要的阶段。

  挑起凯利事件事端的是唐宁街与英国广播公司关于记者吉利根的独家报道的争议。报道引述英国情报机构人士的消息说,布莱尔的新闻长官坎贝尔在捏造的伊拉克情报中添油加醋。这则指名道姓的消息一下子如捅了马蜂窝,在政界炸开了,英国政府马上否认,并且要求英广立即更正道歉。英国政府还指责英广是在反战情绪下制造这样的新闻。

  英国政府之所以对这消息反应强烈,因为这触及它的两处痛脚,一是所谓捏造的情报,是指英国政府曾经宣称的“伊拉克可以在45分钟内组建起生化武器”,这是连国会的调查小组也说是无稽之谈的情报。二是坎贝尔乃布莱尔极为倚重的人物。人们常戏称他是工党的真正副首相或英国第二号最有权势的人物。

  国会调查小组力指坎贝尔没有“添油加醋”,可是,凯利博士事件发生了。天晓得凯利博士生前曾向记者说了坎贝尔的哪些坏话,英国民众都疑窦重重,布莱尔更是百口莫辩。

  抛开坎贝尔问题不谈,这次英国政府和英国广播公司(BBC)针锋相对,不单只为了这则新闻。BBC虽是英国政府事业,可是它却执行独立的政策,奉行新闻自由的原则,对政府做得不周全的事也常常是不客气的批评,特别是过去英国政府两次派兵出国参战,都受到BBC的尖刻批评。

  越调查越难堪

  现在,公开调查就要进入紧要内容的阶段,几个关键的问题不久就要揭开了,一是谁把凯利博士的名字泄露出去?到时几家传媒的记者将会道出官方人物是如何巧妙而间接的把他的名字告诉媒体。预料这将是一件令工党政府十分难堪的事。

  二是BBC如何解释其报道和事实之间的落差,并且证明它的记者是按事实客观的报道。在凯利博士死后,BBC就承认凯利博士是透露消息给它的人物,并宣布仍然掌握凯利的访谈录音。

  其三,凯利博士是否真的如所供证的那样只向BBC说了不关紧要的话,还是的确曾向传媒说了如所报道的话?

  其四,凯利博士是否确实是知道内情的人物?

  据赫顿勋爵表示,调查也将探讨及英国政府所发表的情报文件是如何拟就的,在有关向传媒泄露凯利博士名字的问题上,他将会传召布莱尔出庭供证。

  总之,随着调查的逐渐深入,内情的逐层剥开,涉及事件的各方都会感到更加不安。特别是对布莱尔而言,这个夏季里避暑胜地的清凉气候将无法消除他内心的燠热,原因是他再也不如当年所向披靡。经过伊拉克事件的打击,已有三分之二的民众表示对布莱尔的不信任,在百口莫辩之下,凯利博士事件只有令他的处境百上加斤。

  英国《金融时报》4日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多数英国人认为BBC公司比他们的首相布莱尔要可信的多。调查中,只有41%的人表示相信首相布莱尔是清白的。

  目前又有报道称,坎贝尔将在今秋季引退,尽管工党政府矢口否认。布莱尔在党内的对手不仅要削去他的臂膀,财相布朗的前锋,因伊拉克问题而辞职的前内阁部长肖特女士也在加大抨击布莱尔的力度。

  时不我予,民意低下,底气不足的布莱尔已不再是工党的资产,而是逐渐变成包袱。保守党和工党的民意已经不相上下,工党内的人都知道这不是因为人们拥护保守党,而是因为受布莱尔的拖累。

 
编辑:李静

相关报道:涉嫌污蔑凯利名声 布莱尔政府遭到舆论普遍谴责 (2003-08-05 10:48:33)
          英国最新调查显示凯利门事件中公众更信任BBC (2003-08-04 22:48:13)
          英武器专家凯利生前曾称伊拉克拥有“脏弹” (2003-08-04 20:59:27)
          英国称凯利是幻想狂 妄自夸大在对伊情报中作用 (2003-08-04 19:46:20)
  打印稿件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