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港澳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香港国学大师饶宗颐:香港绝对不是文化沙漠

2003年08月25日 08:50

  中新社香港八月二十四日电题:香港的国学大师

  中新社记者陶社兰

  有人说他是香港国宝级的学术大师,有人把他与钱钟书并称北钱南饶,也有人把他与季羡林称为北季南饶。还有人干脆就称他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宗教史家、比较文化史家、国际汉学交流的重要人物等等。总之,不管怎样称呼他,他的确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个奇迹。他不仅学富五车,还精通琴、书、画;不仅精通中英今古文,也精通、梵文、希伯莱文、波斯文等。

  这就是饶宗颐,国学大师。人们用“饶公”这种称谓表达对他的敬意。

  这次在跑马地饶公寓所的访问,是我第二次见到他。第一次,是今年三月,香港中文大学为庆祝建校四十周年特地举办杰出学人学术讲座,首讲就是饶公。他讲的题目是“《诗》与古史——从新出土楚简谈玄鸟传说与早期殷史”,反响热烈。

  说真的,在访问他之前,我一直犹豫。他的学问那么高深,实在是一座高山。但当我真的坐在他的面前,与他交谈,我发现,这位八十多岁的长者,这位国学大师,却是那么和蔼可亲,那么平易近人,那么虚怀若谷。听他讲起那些如烟往事,和现实的一切,真的是如坐春风。

  饶公是潮州人,出生于一个大富之家。这样的家庭背景,让他成为一个国学大师,也是顺理成章的,因为饶家其实也是一个文化世家。他十六岁时,父亲去世。二十岁,他完成了父亲尚未完成的著作《潮州艺文志》。一九五0年,他到香港定居。这个没有上过大学,连中学都只上过一年的人,在香港这个经济城市中,走上了学术道路。

  一九五二年,饶公开始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长达十六年,直至一九六八年去新加坡国立大学。其间,他写出了十七部学术著作。他以研究敦煌学、甲骨学、古文字学等著称。他说,我觉得搞学问是一种乐趣。我研究很多很多问题,我学会一种又一种文字。为了寻找一件事的根源,我一定要找到原来说的那句话,这其中的过程,要很有耐心,有些问题,我慢慢研究了十几年。

  他从四十多岁开始埋头学习梵文,一学几十年,直至可以朗朗而读。一九六二年,他第一次跑去莫高窟,当时环境很艰苦,但是乐趣无穷,因为亲自印证了自己所知道的东西。

  “香港绝对不是文化沙漠!”饶公对于社会上常常用“文化沙漠”形容香港,很不以为然。“中国近代史上很多大人物都在香港待过。比如蔡元培、孙中山。如果查香港旧报纸,做这样的研究,不得了。”他批评说:“用沙漠这个词不公道,香港始终是商业社会,对文化的兴趣较淡。”

  “有饶公,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人们常常这样说。他以香港为基地,在国际学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香港人值得为他骄傲。但饶公认为:“我一个人不代表整个香港。香港文化事业,对中国研究比不上别的地区热闹,但我们确实默默无闻实际地在做。”

  十年前,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广州中山大学中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出版杂志《华学》,饶公任主编,今年已出版第六辑。美国学者在《华学》上发表论文,饶公坚持要用中文。这样的标准是否太苛刻?饶公笑言,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当然要用中文发表啦。

 
编辑:林华俤

相关报道:香江漫话:教育程度普遍提高致使香港人迟婚 (2003-08-23 10:41:20)
          香江漫话:香港另一面 郊野公园占全港面积40% (2003-07-21 09:27:41)
          香江漫话:气象领域展风采——香港的女气象人员 (2003-05-22 08:19:38)
          香江漫话:非典时期下的香港非常“母亲节” (2003-05-12 10:11:54)
          香江漫话:香港全城抗炎 创造就业机会 (2003-04-30 08:53:39)
          中新社通讯:香江漫话:李乐诗品尝极地的真谛 (2003-03-28 08:11:31)
          中新社通讯:香江漫话:留存老香港的味道 (2003-03-27 08:33:21)
          香江漫话:表面风光、坚强 香港女性不易为 (2003-03-08 01:25:18)
          香江漫话:广东佛山曾氏兄弟香港展示陶艺作品 (2003-03-04 08:09:17)
          香江漫话:逆境下以努力态度装备的香港大学生 (2003-02-27 09:36:02)
          香江漫话:学普通话成为香港年轻人时尚 (2003-02-25 08:39:31)
  打印稿件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