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核燃料后处理大厂宜早不宜迟(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建核燃料后处理大厂宜早不宜迟(3)

2010年10月14日 11:15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因此,对于我国来说,仿效美国“一次通过”的方式无论在经济性上还是发展战略上,都不适宜,必须加强相关研发,并尽快建设后处理大厂。

  尽管如此,顾茂忠还是指出,美国现在虽然不搞后处理,但美国具备技术能力。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就建成了年处理量1500吨的后处理厂。后来美国虽然为了防止核扩散而停止了商业后处理的运行,但科研一直没有停下来。

  自主技术可能性加大

  顾茂忠表示,商用后处理大厂建设之所以紧迫,并不完全取决于我国核电站越来越多。美国现有1亿千瓦的核电装机,但几十年来美国仍是将乏燃料进行湿法或干法储存。这说明,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乏燃料储存的安全性是能够保证的。而我国的后处理技术在几十年后,也将具备建设后处理大厂的能力。所以,从核电建设加速的角度来看,后处理大厂的建设并不紧迫。但如果从我国核电发展的大战略来看,即从压水堆向快堆的转型等方面来看,后处理大厂的建设必须尽快启动。

  因为,快堆所使用的燃料首先必须要从压水堆乏燃料中提取而得,没有后处理大厂,快堆将成为一座“孤岛”,快堆运行将面临“无米之炊”的尴尬。

  “在快堆核能系统中,快堆好比心脏,核燃料循环好比动脉。”顾忠茂说,“如果后处理的能力上不去,那么快堆的规模也就上不去。”

  《中国能源报》从知情人士处获悉,我国目前正在与其他国家就引进商用后处理大厂技术进行谈判。但外方开出“天价”,超出了中方可接受的价格范围。而且即便引进国外技术,也要到2027年方能建成一座年处理量800吨的大厂。因此,目前业界更倾向于通过自主技术进行建设。

  曹述栋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核集团计划自主建设商用后处理大厂,采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发的工艺流程、由中核工程公司化工所在甘肃建设,年处理200吨核燃料。但这一计划尚没有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本报记者 段心鑫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