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转型战役已然打响 经济结构亟待调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山西转型战役已然打响 经济结构亟待调整

2010年10月25日 08:41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华能将投资500多亿元在太原建设低碳循环经济工业园,四台35万千瓦的热、电、冷联产发电机组建成后,可以为1 .8万平方米居民住宅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项目可利用城市中水和城市污泥发电。”华能山西分公司规划部一位负责人说。“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华能集团将在山西投资1000多亿元,用以推动山西洁净煤发电技术,优化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结构。

  在9月18日结束的第三届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上共签约各类项目457个,协议涉及总金额1 .4万亿元,为历届之最,其中投资类合作项目447个,总投资6212 .61亿元。签约12个合作框架协议,协议总金额约8162亿元。其中,晋、苏两省签订了经济合作协议,山西与中电科、中海油、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华润、中国化工、中国建材集团等10家中央企业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

  这次资金大规模“进入”山西,令人想起在去年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中退出山西煤炭产业的巨额资金。2009年底山西省银监局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山西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中最终退出煤炭行业的资金预计在1400亿元左右。

  巨额资金在山西的“一出一进”透露出什么样的信号?山西这个中国的能源大省在未来将要走什么样的道路?

  山西煤炭资源重组整合前,全省2840座煤矿中,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占70%以上,其中15万吨及以下的小矿近60%。机械化程度高、安全系数高 的 大 集 团 大 公 司 占 全 省 煤 炭 产 量 的 比 重 不 到50%。“小矿见缝插针,大矿无法施展”,国家在山西建设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的规划无法实施。中小煤矿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低下,采1吨煤要破坏和浪费近6吨资源,每年浪费约20亿吨煤炭资源。因粗放采煤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损失,每年至少在300多亿元。小煤矿的“粗放开采、甚至掠夺式野蛮开采”,把曾经美丽的家园与河山,糟蹋得千疮百孔。同时,小煤矿违法生产造成的矿难给社会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创伤。

  山西省已多次被中科院等机构列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省份。

  痛定思痛,煤炭产业必须走集约化、高效化、清洁化的道路,煤炭产业绝不能再让不核算环境成本、社会成本和人力成本的“掠夺性资本”进入。通过去年以来的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山西矿井数量由2600座减少到1053座,企业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70%的矿井规模达到年产90万吨以上,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平均单井规模由年产30万吨提高到年产100万吨以上,保留矿井将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从这个意义上讲,山西煤炭产业的转型战役已经打响。

  “碳捕获和利用、清洁煤电、气化山西、可再生能源”等项目和技术成为第三届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上的热点话题。“绿色、低碳、清洁”项目成为投资合作热点,显示了“清洁资本”进入山西的强烈愿望。博览会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和央企的目光,与会人数达3万人,其中不乏G E、日立、摩根士丹利等公司。自今年7月山西省提出实施转型跨越发展战略,实现由煤炭大省向现代化产业大省的跨越,实现由单一煤电“基地”向立体能源“中心”的转变以来,到山西考察和洽谈投资的民间资本、跨国投资和央企越来越多。

  “ 我们注意到中国实行了煤炭资源整合政策,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机遇,我们希望在中国的市场能有更大的作为。”德国制造业协会矿机产业负责人克劳斯·施提克曼在本届博览会上说。在本届博览会上,德国北威州的17个煤机制造企业参展。2009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德国矿山机械第二大出口市场,达到2 .33亿欧元,仅次于俄罗斯。德国煤机制造企业海塞公司驻中国首席代表尤希表示,公司将在一年内选择好合作伙伴。考虑到靠近原料产地和市场,山西和内蒙古将是首选。

  “山西转型的总体定位是,以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基础,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 省 ,早日建成 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说,“山西将由主要依靠资源初级加工向深度加工转变,由一枝独大向多元发展转变,由放、高耗、低效、单一线性发展向集约 、低碳 、高效 、多元循环发展转变,最终实现绿色、清洁、安全发展。”

  “现在的山西和中国其他能源地区与三四十年前的德国鲁尔区很相似:环境污染重,经济结构亟待调整。我们最终走了出来,我们也希望能用我们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设备,来帮助有相同遭遇的中国地区 , 达到双赢的目的 。 ” 克劳斯·施提克曼说。

 本报记者 范敏达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