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评论:能源企业出海或取共享性投资模式

2010年11月10日 09:26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理性看待中国对外能源投资

  11月3日,为期2天,由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在京落幕。这次活动吸引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参加。从论坛主题设置来看,能源资源投资无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两场专题论坛分别将非洲和拉美两大资源丰富且与中国同属发展中经济体的区域作为讨论对象,这些地区也是近年来中资企业登陆力度最大的地区。

  中国企业对海外能源的需求,也让参展的国家和地区有针对性地部署了招商引资计划。负责带团参展的伊朗经济事务和财政部副部长Behrouz Alishiri向本报记者介绍说,他这次带来的项目近700个,工业和矿业300个,投资总额约220亿美元,相比之下,石油天然气和化工领域的项目虽仅120个,但投资总额高达近300亿美元,接近所有项目投资总额的一半。

  据专家介绍,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全球对外投资的新兴力量。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FDI)流出额2003至2008年间增长了8倍,达到2千亿美元左右。即便有金融危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2008年的FDI流出额仍然同比上升了3%,而发达国家同比下降了17%。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更依赖于国际金融市场,更大程度上受到国际金融市场投资成本提高、银行信贷紧缩等因素影响。金砖四国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最主要来源,2008年大致占到3/4的比重,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表现十分突出。截至2009年,中国FDI流出额连续8年保持增长,当年排名仅次于美、法、日、德四国。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能源需求随之猛增。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世界各国经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中国能源企业在海外的表现却可圈可点。国有的三大油企均有大手笔的海外油气资产并购案例:2009年6月,中石化73亿美元并购瑞士Addax在伊拉克资产,今年3月,中石油壳牌35亿澳元联手收购澳煤层气公司Arrow。

  伴随着这种现象,外界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时代已经到来,目前是中国企业抄底海外资产缩水企业的大好时期;另一种则是,中国企业近年来收购国外企业陷入困境,并购失败的案例时有发生。中信集团是国内最早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之一。集团常务董事兼副总经理张极井在洽谈会主题论坛上发言表示,中国企业要想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取得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指出,由于国内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存在刚性需求,未来中国仍将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高速增长期。不过每一次“出海”都是个案。前述人士表示,对以往的成绩不能妄自尊大,而在海外投资与并购屡遭挫败的案例前也无需妄自菲薄。

  大国变强国应注意方式方法

  今年5月,中石油对外宣布:未来10年将投资600亿美元发展海外业务。数据显示,中石油公布的数额等于“十一五”期间全国对外直接投资计划总额。对外经贸大学教授、FDI研究中心主任卢进勇在会上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潜力做了初步预测,2020年中国人均GDP预计达到5000—6000美元,根据邓宁教授提出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说明10年后中国不仅是国际投资大国,还有可能成为一个国际投资的强国,中国将从商品输出为主阶段走向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并举阶段。

  与其他类型企业不同,能源企业大批出海经常面临中国威胁论、资源掠夺论的困扰。我国政府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概念,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程度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有企业智慧性地加以运用,从包容性增长中引申出共享性投资这样一种全新的投资理念。能源投资业务是中信集团四大业务板块之一,对整个集团业绩表现有着重要的贡献。与三大油企不同,中信并不是专门的能源公司,但其不仅拥有中国在海外最大的磁铁矿项目——澳大利亚皮尔巴拉磁铁矿项目,还拥有中国在海外的第三大油田——哈萨克斯坦卡拉赞巴斯油田。张极井强调,坚持走共享性的对外投资道路,正是成功的秘诀。企业不但实施国家鼓励的走出去战略,按照国家的要求,致力于为中国在海外获取短缺能源资源,还重视所在国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传统,实现与所在国的合作共赢。他举例说,中信在中亚一方面收购石油,另一方面设立投资基金,开设中医诊所,修建沥青工程,以满足当地发展的需要。在非洲,中信的业务从安全房建设到城市规划,再到农业综合开发无所不包。这样的模式可能比只获取所在国资源更容易得到资源国政府的接纳和欢迎。这样的案例无疑可对其他希望更快、更稳地迈向海外的中资能源企业起到借鉴的作用。白晶

参与互动(0)
【编辑:许晓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