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广西自备水源近半细菌超标 井水未经消毒存隐患(2)

2010年11月16日 13:23 来源:南国早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据介绍,合浦县的地下水里,铁、锰、氨氮、总大肠菌群含量超标,如果不经过消毒处理直接饮用,可能会引发众多慢性病,对居民身体健康影响极大。该县很多居民都在自建房旁边打井取水,同时建一个化粪池和排污沟,一遇雨季,粪水和污水很容易渗进井水,于是就出现了“自己排出来又自己喝进去”的情况。从2006年4月份开始,县政府下发了关井通知,效果并不理想,自来水日供水量仅由当时的1万吨增加到现在的1.3万吨左右。

  岑溪市自来水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岑溪市的地下水含铁和锰偏高,而且PH值低于生活用水的最低标准,属于偏酸性水。一到雨季,自备水源浑浊度竟达10度以上(生活用水卫生标准规定不得大于1度),水质指标很差。

  在宾阳县,某开发商擅自打井抽水,并供水给居民,绕过了国家关于城镇供水实行特许经营的制度和水质监管制度。该县的自备水源使用率也达到了50%,据知情人士透露,甚至一些政府机关部门也自行开采和使用自备水源。

  自备井水处于监管盲区

  广西属于岩溶地区,在很多地方,地下水与地表水是相通的,地表水受污染也会影响到地下水。根据自治区水利厅发布的2009广西水资源公报,去年广西主要河源水质与上年度相比略有下降,污染类型以细菌学指标和耗氧有机物污染为主,主要污染源来自沿河城镇排入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部分生产企业排入的超标工业废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自备水源的管理存在一个盲区。根据有关法规,“以家庭生活、畜禽饮用取水和其他少量取水的,不需要申请取水许可”,由于这个规定,很多自备水源都不在监管范围以内,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过度开采地下水的情况。

  可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不用清洁方便的自来水,而要用自备水源呢?采访中,大多数人都提到了一个“利”字。

  据岑溪市自来水厂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市的一些中学、酒店都有自备井水源,甚至在医院,也有使用自备井水源的情况。一些学校除了食堂和教职工使用自来水外,学生用水都是自备水。汛期时自备水特别浑浊,学生用这种水洗澡后有发痒情况,家长也曾向有关部门反映。

  在合浦县,也存在着老师用自来水,学生用自备井水的情况。甚至在餐饮业,使用自备井水的情况也很多。一些学校也给学生用水装了总表,但只是做做样子,并不使用自来水,依然使用自己抽的井水。

  据介绍,许多居民和单位认为“用自来水太贵了”,自己打井可以减少开支或降低成本。而且,不用自来水,有关部门也难统计排污量,污水处理费就可以少交或不交了。

  根据国务院2000年11月下发的《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原则上不再批准新建自备水源,对原有的自备水源要逐步递减许可取水量直至完全取消。可是,这些地方的自备水源为什么没有取缔?据了解,各地一直都在取缔自备水源,但由于有些自备水源是在自来水管网建成之前就有了,一旦取缔,就涉及到赔偿的问题,给取缔工作带来了难度。另外,在一些农村,自来水管网没有铺设到户,为了解决村民的饮水问题,不仅不能取缔自备水源,还要帮他们打井取水。

  不合格井水源亟待取缔

  业内人士认为,各市的自建设施供水企业和单位,供水设施相对简陋,处理技术落后,忽视建立必要的水质检测能力和水质管理制度;更有一些单位基本游离于水质监管之外,我行我素,不采取任何净化措施就向居民直接供水,成为我区城镇居民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一大问题和隐忧。

  如何保证居民饮用水安全?业内人士建议,首先是各地政府要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国家“在城区公共供水区域内不得有自备水源”的规定,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一律关闭取缔自备水源。确实没有办法取缔的,要增加消毒设施,配备专职检疫人员,落实检验制度。同时积极提高城市公共供水的普及率,使所有的城市居民能够享受到符合国家水质标准的放心水。

  其次,相关主管部门要认真负起责任,履行对城市供水水质监督管理的职能,压缩自备水源的空间,引导和促使供水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管理和监控水质,使所有供水企业无一例外地纳入规范化管理之中。

  其三,要不断提高农村居民集中供水普及率,保障农村供水水质安全。据了解,2009年自治区安排了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2006~2008年尚未安装消毒设施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安装消毒设备。新建的农村饮水集中供水工程要求全部安装净水设备。 (记者 肖世艳)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