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土壤污染呈加剧趋势 修复治理需突破资金瓶颈(2)

2010年11月17日 09:46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环保部的调查也显示,因重金属造成的水源和土壤污染已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百姓身体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环保部门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2009年发生的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不仅污染了厂区周边的农田和林地,还造成2人死亡,500余人尿镉超标。

  国土资源部此前表示,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污染与控制研究室李发生研究员担任国合会“中国土壤环境保护政策研究”项目组组长。据他介绍,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土壤污染总体上呈加剧趋势。当前,中国土壤污染防治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

  监管乏力 技术落后

  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之一。但同时,在各类环境要素中,土壤是污染物的最终受体,大量水、气污染陆续转化为土壤污染,损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等特征,其对人类的危害将是灾难性的。

  在上世纪,日本和美国就先后出现了严重的土壤环境污染事件:

  而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陈宜瑜指出,“围绕老旧工厂进行的城市改造很少考虑到场地污染问题。”在一些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已经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此外,因生产、交通事故和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导致危险品泄漏而造成的场地污染也日趋严重。

  李发生等人的调查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中城市出现了大规模工业企业搬迁的现象。这些工业企业搬迁、停产、倒闭所遗弃的污染场地大多位于城市的中心,由于原企业设备陈旧、工业“三废”排放以及生产过程中“跑、冒、滴、漏”等原因,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了土壤和地下水,企业原址土壤和地下水成为高污染区和高风险区。企业搬迁后,由于遗留污染物或土壤污染甚至造成环境污染事故。

  李发生说,土壤污染途径多,成因复杂,控制难度大。调查显示,目前土壤主要污染源包括: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城镇居民生活废弃物(生活污水、城镇垃圾);农用化学物质(农药、兽药、化肥、生长素、调节剂、添加剂);畜禽养殖废弃物。

  在工业化发展较早的经济发达地区,已经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局部或区域性土壤环境质量下降的现象。

  陈宜瑜称,尽管第三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刚结束,整个土壤污染问题还不是很清楚,但总的趋势是在继续恶化的。

  “绿色发展需要健康的生态系统提供全面服务。如果生态系统处于退化的境地,那么发展就会变得不可持续。”国合会《生态系统与中国的绿色发展》专题报告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尽管中国在污染治理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财力,但绿色发展还是落后于“褐色”和“黑色”发展,导致河流和土壤受到污染、生态系统退化。

  据李发生介绍,中国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但与大气污染和水环境污染控制工作相比,土壤(场地)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问题更多。

  “缺乏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的专项法律法规。”李发生说,中国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在立法形式存在分散立法、附属立法、立法层级较低等缺陷,在立法内容上存在重复立法较多、立法冲突、原则立法过多、可操作性差、基本法律制度没有建立等缺陷。

  在土壤环境监管能力方面也很薄弱。目前中国土壤环境监管措施不完善,对土壤污染的历史和污染现状不明,土壤污染物(特别是有机污染物)的种类不清,对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危害的科学认识不够;土壤污染监测体系不完善,缺乏污染场地信息管理系统;土壤环境管理中缺少完整的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体系。

  李发生说,目前全国只有9个省(区、市)开展了污染场地的监管,其他省(区、市)尚未开展相关工作。

  从技术角度上说,中国的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尚不成熟,现有的土壤污染治理措施代价较高,净化周期长,而且效果不甚理想。大部分技术仍停留在实验室模拟研究阶段,缺乏具体的工程实践经验。

参与互动(0)
【编辑:许晓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