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产能过剩隐忧再现 新兴产业遭遇成长“天花板”

2010年11月23日 08:48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和国外产品相比,价格“昂贵”的中国造碳纤维多集中在通用、基础和低档次品种上

    六氟磷酸锂的技术门槛很高,目前有些投资主体的技术还未过关,有的甚至没有任何技术背景。即使将来投产,产品能不能用、有没有市场竞争力都是问题

  昂贵的低端品 碳纤维亟待突围

  鄂尔多斯,内蒙古高原上著名的“羊煤土气”(羊绒、煤炭、稀土、天然气)之城。大连人肖颖正在这里构筑其碳纤维帝国的一个支点。

  11月2日,在鄂尔多斯市东南部的装备制造基地,一片空旷的土地上,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施工。亚欣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一期厂房的钢铁结构大部分已搭建完成,厂区所在的500亩地已被推平。而在去年10月之前,这里还是一个挨着一个的土丘。

  肖颖是大连兴科碳纤维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亚欣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由大连兴科与当地民营企业中正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合资设立,大连兴科以技术入股,持股60%。正在建设的碳纤维项目规划年产1万吨,工程于今年5月动工,预计明年8月一期项目投产,年产4000-6000吨。

  “亚欣只是我们公司碳纤维产业布局中的一个点,公司至少还要在大连、包头、三河、保定建设4个年产万吨的碳纤维基地。”肖颖满怀激情地描述着她的碳纤维产业布局规划。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子行业,新材料中的碳纤维正经历着一波空前的投资热潮。

  “有技术背景的和没有技术背景的都在上碳纤维项目。”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克健说。除了民营企业,国企中的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化工、中国钢铁、中国建材、中国恒天、首钢国际等都已介入,而且都是“大手笔”。

  投资如此火热主要是基于企业对未来市场的良好预期。肖颖说:“以国家电网正在做的一个碳纤维复合芯项目为例,用碳纤维代替钢芯,一年的碳纤维用量就达6万-8万吨,即使大连兴科的5个万吨基地都做成,也难以满足这一个项目的需求。”

  业内专家介绍,中国碳纤维市场目前主要集中在体育休闲用品领域,当前国内8000吨实际需求量中约有7000吨用于这一领域。未来市场的增长点在新兴工业的应用领域,包括风力发电机叶片、建筑材料、汽车、大飞机、压力容器和高压输电线等,预计2015年中国碳纤维在新兴工业领域的消费量将会有较大增长。以风机叶片为例,根据规划,到2020年中国风机叶片市场对碳纤维的需求量将达到万吨级水平。

  除了市场前景美好,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也是碳纤维投资热的一个重要原因。“2007年大连兴科就完成了千吨级生产装置的设计,可是跟风险投资接洽后没有结果。后来鄂尔多斯市政府招商引资,项目终于有缘落户鄂尔多斯,当地政府以较低的价格给企业划拨了500亩土地用于建设生产基地。”肖颖透露。

  另有企业人士称,各地政府非常支持碳纤维项目,有的地方“只在乎有没有,无所谓最终成不成”,“先往脸上贴了金再说”。还有企业人士说:“当时我们担心项目建成后的市场销路,但政府部门的人说,‘你来,市场我们帮助解决’。”

  李克健说,目前国内碳纤维企业有近40家,今年产能将达到5000吨,明年将达到8000吨。而全球碳纤维产能约为60000吨,2009年实际销量为30000吨,总体产能已经过剩。

  尽管国内市场前景广阔,但在技术水平较低、生产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国内碳纤维行业扎堆低端产品,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下风,已陷入行业性亏损。

  在世界范围内,产能最大、工艺最领先的碳纤维生产企业是日本东丽公司。根据东丽公司的标准,碳纤维产品从低到高分为T300、T700、T800、T1000等。“同等品质日本公司产品的价格远低于中国产品的成本,这就导致中国企业亏损。”李克健说,“日本公司要把T700的价格降至T300的水平,而中国企业的T300的生产成本还未降下来。”以3k(每束3000根)的T300产品为例,目前市场价为800-900元/千克,而同等品质中国产品的售价是其两倍以上。

  肖颖认为,大连兴科努力扩大生产规模正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生产规模扩大后,未来生存下去不会有问题。

  然而,李克健说:“在现有技术水平之上,生产规模扩大带来的成本下降幅度很有限,难以与国外公司竞争。”基于中国现有技术水平,生产1千克12k的T300碳纤维需要用2千克原丝,原丝的生产原料是丙烯腈,加上人工和电费,1千克碳纤维的生产成本最少200元,而日本公司的市场销售价在160-170元/千克。“前不久,土耳其一家腈纶厂用很短时间生产出了碳纤维,以每千克110元抛售中国市场。这令中国企业感到很难受。”李克健说。

  更让人忧心的是,和国外产品相比,价格“昂贵”的中国造碳纤维多集中在通用、基础和低档次品种上,在产品品质和性能上难以与国外产品竞争。尽管中国也出口碳纤维,但主要是加工贸易。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介绍:“以未来占碳纤维需求比重较大的大飞机项目为例,中国大飞机项目已经起步,其中复合材料用量至少占25%。国产碳纤维目前只能用在飞机非承力件和次承力件上,而飞机最关键的承力件所需T800级碳纤维还停留在实验室数十千克的水平,大飞机应用碳纤维尚需依赖进口。”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咨询部副主任方巍说:“全球碳纤维市场95%以上被国外大型企业占据。2009年中国碳纤维自给率仅为16.1%,进口量占了国内大部分市场份额。受技术不成熟、装置不稳定等因素影响,许多国产碳纤维装置不能正常开工或处于停产状态,平均开工率约为10%。”

  一些已建成投产的中国碳纤维企业则感到“骑虎难下”。“由于做出来的碳纤维产品价格高且没有市场需求,不少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为继续支撑下去,企业一方面靠母公司或者其他业务输血,另一方面将碳纤维做成下游复合材料以打开市场。”李克健分析,“如果不生产,则意味着技术难以改进,之前的巨额投资全部泡汤,中国碳纤维企业要坚持渡过难关,提高技术水平是当务之急。”

  由于产品存在差距、销路不畅,江苏连云港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只能将生产出来的碳纤维做成碳纤维自行车等产品,并以较低的价格销售,公司生存靠母公司中国复合材料集团“输血”。山东民营企业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则投向了央企中航工业的怀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将入股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并取得该公司控股权,双方已签订相关框架协议。

  而国外企业已加快了布局中国的步伐。有消息称,日本东丽公司正酝酿扩产,将在中国和周边地区设立生产基地。“千吨碳纤维生产线的投资就达到3亿-5亿元。”李克健担心,“目前国内很多碳纤维投资的最终结局可能是打水漂。”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