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坎昆将会达成什么成果?双轨还是同一列车?(3)

2010年11月24日 11:07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能否接受“三可”?

  日报:我们不能没有《京都议定书》。我觉得,李俊峰老师的“同一列车、不同车厢”的描述更准确。回到谈判上,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MRV)到底是不是可接受的?

  李俊峰:这个问题很复杂。《哥本哈根协议》承认“三可”,这是大家都认可的。只不过是“三可”的程度。

  日报:说到底,是能不能接受实质性的“三可”?

  李俊峰:在哥本哈根的谈判过程中,各方对“三可”有很多不理解。“三可”并不是说我们国内所有的事情都要排队给他们检查。但是原则上大家是同意的。

  “三可”对中国自己确实也很重要。比如说,“十一五”规划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指标。如果我们自己的目标都没法保证,怎么去实现节能减排?所以不仅仅是说为了国际进程去做“三可”。

  这里面有个区分:在《公约》下,你给我钱、技术,我去减排,自然而然要接受“三可”。但是,我们用自己的钱和技术在国内做的东西,你去检查,这不太现实。现在的纠结可能就是怎么做的问题。

  日报:一些人认为,在坎昆可能就气候基金达成共识。你们认为可能性多大?

  李俊峰:我认为可以超过75%。当然,这笔钱给谁用,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分歧。

  吴昌华:快速启动资金(fast track)这部分基本上谈得差不多了。现在谁来管这个钱,钱怎么用,拿钱的几个国家是否能够达成协议,还有待观察。例如,美国对联合国(管钱)一直是持不信任态度的。

  日报:在哥本哈根之后,出现了媒体间的论战,您同意用“舆论战”这个词形容围绕气候变化的媒体报道吗?

  吴昌华:我同意“舆论战”这个词。“舆论战”一直都在打,在哥本哈根之前就已经出现。各方都在努力占领舆论和道德制高点。对于中国媒体来说,一方面需要把客观事实综合起来进行报道,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国际情况、有关各方国家的具体情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国际媒体也很关注中国在说什么。我们必须要有在“舆论战”中打回去的能力。

参与互动(0)
【编辑:许晓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