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敦煌水资源利用之争:生态保护与GDP增长起冲突

2010年11月26日 10:31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敦煌的最后底线

  要保证生态还是保证GDP,无论百姓还是官员,都面临着矛盾

  46岁的王兴光卖完最后一批棉花,锁好家门,开着车驶出村子准备进城过冬。

  今年王兴光收入颇丰,68亩哈密瓜产了120吨,60亩棉花卖了十几万元。在甘肃瓜州县西湖村,蜿蜒而过的疏勒河被农民看作是命根子,只要河水不断,收成就有了保证。大多农民像王兴光一样,年纯收入在八九万上下,除了村中的老房,不少村民还在瓜州县城或50公里外的敦煌市添置房产。春夏秋回村种地,冬季进城过冬,变成了“候鸟型”农民。

  但他们能如此丰衣足食多久?没人知道。

  王兴光听家中老人说,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知青还曾在此种过水稻,疏勒河河道较浅,开荒种地都是大水漫灌。在随后的近半个世纪中,河道越来越深,水也不再丰沛,植被遭到破坏,原本在家门口就能打到柴,后来要赶着马车去十几公里之外。

  人与生态之争

  发源于祁连山的疏勒河长670公里,流域面积4万平方公里。“疏勒”为蒙古语,系水丰草美之意。与中国大部分河流不同的是,它的流向自东向西,年平均径流量为10.31亿立方米,仅为淮河的六十分之一。但在蒸发量是降水量33倍的河西走廊地区,它承担着134万亩耕地的农业灌溉和流域内工业、生活用水。

  不仅如此。疏勒河的支流党河是敦煌的重要水源,每年下泄的6000至8000万立方米的生态水维系着敦煌的西大门——西湖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外,便是对敦煌成包夹之势的库姆塔格沙漠。

  上世纪80年代末,为了解决甘肃中部干旱地区和南部高寒阴湿山区的贫困问题,甘肃省政府决定开发疏勒河流域水土资源,实行异地搬迁。1996年,世界银行为此项目提供了12.6亿人民币贷款,在疏勒河流域安置20万人。

  这一举措虽然惠及百姓,却加剧了疏勒河流域的生态恶化。在敦煌农场西湖分厂党委书记许多江的印象中,一年有半年刮5到6级的大风,飞起的石子打得脸疼,风吹着小沙包就上了公路,刮一场大风,都会发生几次交通事故。每年三月灌溉时,疏勒河水就会时有时无,上游为了抢水扎起木闸,“有水就漫灌,没水就干瞪眼”。

  从2002年起,甘肃省对移民项目进行调整,把移民降至7.5万人,新开耕土地削减一半,水资源利用率计划由91%降到64%。

  但在疏管局总工程师马德海看来,现在的问题仍然是解决老百姓吃饭与保护生态的矛盾。尽管134万亩的灌区创造了23亿产值,是1996年的10倍多,但灌区面积也增加了一半多,这对水资源的消耗是巨大的。

  目前,疏勒河流域每年10亿立方米的水,灌区引用9亿,仅剩下1亿下泄敦煌。马德海对此忧心忡忡:灌区不保证,农民就没饭吃;但保证了40万农民,就意味着敦煌所需的生态水补给减少。

  如今,处在沙漠边缘的敦煌绿洲面积仅占总面积的4.5%。今年48岁的许多江还记得儿时的敦煌,人稀地广,湿地中还有芦苇荡。从解放初至今,敦煌人口增长了近5倍,灌溉面积增加了32%,河流湖泊缩小了23%,四分之一的天然草场消失,湿地面积仅剩不到一半。数据显示,经济用水和生态用水不平衡已导致敦煌湖泊沼泽面积在30年间萎缩了70平方公里,存在着消亡的危险。

  水利部副部长矫勇说,我们忽视了生态用水的重要性,把关注点放在了增加眼前的收入、放在财政收入和GDP上了,经济用水不断挤占生态用水,对敦煌地区的地下水和自然绿洲造成较大的破坏。

  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疏勒河有着长达9至11年连续枯水期。“在丰水期要把地下看成是一个大水库,为枯水期储备地下水,否则到时我们是顾生态还是顾庄稼?” 马德海说,只要保证疏勒河流域的地下水,敦煌在几年内不会受到影响,如若枯水期猛抽地下水,西湖就会出现问题,屏障消失,敦煌便只有直面沙漠了。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