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坎昆会议:环境外交已成全球环保“助推器”

2010年11月28日 00: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北京11月27日电 题:环境外交已成全球环保“助推器”

  作者 孔任远

  哥本哈根会议的激烈争论记忆犹存,而即将在墨西哥坎昆召开的新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又将展开一场有关环保协作的谈判。长期研究气候变化问题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海滨教授认为,以谈判、协议、区域合作为形式的环境外交,已成为推动全球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的重要动力之一。

  日前,一项题为“你眼中的节能减排”的民意调查中,面对“说到节能减排首先想到什么”的问题,27.81%的被访者选择“哥本哈根”一词。这一比例仅次于关切日常生活的“挤公交,不开车”。在公众眼里,环境外交事件已成为环境保护的一个关键词。

  张海滨认为,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以来,环境外交逐渐显露出在全球环境保护与治理中的突出作用。

  197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以统筹全世界环保工作。2007年4月,联合国安理会首次将气候变化列入议程,将环境问题提升到了事关安全的战略高度。各国间有关环保的公约也成为缔约国最多的国际公约。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例,到哥本哈根会议为止,加入该公约的缔约国已达192个。而1995年以来,一年一度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更成为各国就环境问题进行对话的长效机制。

  “环境外交的最大成效便是建立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治理体系。”张海滨评价道。

  与其他方面外交一样,环境外交的实质同样是通过外交手段争取最大的国家利益。张海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说:“当国际谈判中规定‘碳排放’为有限的资源。每个国家都会为争取自己的排放空间而努力。环境外交永远是冲突与合作并存。”

  今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上,张海滨曾直言,国际气候谈判出现僵局,最主要的原因是发达国家不愿意放弃在现有的国际体系中的优势地位,而他们的传统优势地位是建立在其排放占较大比例的基础之上的。

  “但合作还是大于冲突。因为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多么强大,都无力单独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而环境问题带来的效应是全球性,不合作就是‘双输’。”张海滨说。他还认为,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环保技术的经济利益,以及此间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也是促进环保方面“南北合作”的驱动力。

  “而目前来看,发达国家做得远远不够。”张海滨指出,国际合作的核心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上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曾承诺用GDP的0.7% 来作为对发展中国家的官方开发援助项目(简称ODA),而现在ODA项目资金只占发达国家GDP的0.3%左右。因此,各国的环保交流与合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环境外交仍可大有作为。

参与互动(0)
【编辑:朱鹏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