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煤炭大省山西闹电荒的警示

2010年12月20日 09:58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十一月以来,山西“电荒”得以有效缓解。全省生产生活供电已趋于正常,特别是包括居民生活用电在内的民生用电得到全力保障。

  继11月底前已增省内400万千瓦电力供应能力(包括调整100万千瓦外供负荷,启动300万千瓦非计划停机机组)外,目前临汾两台30万千瓦新机组、古交60万千瓦新机组和太钢30万千瓦新机组正在调试运行中。待成功调试运营后,山西省又将新增供电150万千瓦。

  多重因素导致电荒

  入冬以来,山西省停电现象频发,十一月该省电力供应最大缺口达到380万左右千瓦,被界定为“面临史上最严峻的缺电形势”。此前一度有预测,到年底该省电力供应缺口将达到500万—600万千瓦,缺口比例占总用电需求的20%—25%。坐落在煤堆上的输电大省缘何缺电?

  根据山西省电力公司统计,四季度以来,在国家节能减排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山西部分发电企业停机限产,发电机组非计划停运频发。同时,部分火电企业由于经营困难,电煤中断,导致长期停机。由此,不少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节能和缺煤是导致山西省电力紧张的重要原因。

  但山西省经信委总工程师胡荣华告诉本报记者:“山西省并不缺煤,1—10月份我省煤炭生产量5.92亿吨,同比增加1.02亿吨,同比增长20.87%。供电厂的煤炭资源是充足的,总体上没有因电煤资源短缺影响发电,但不排除个别区域、个别电厂因为按进度合同执行不均衡导致缺煤。”

  此外,山西省“十一五”期间节能工作进展顺利,2009年被国家评为“超额完成等级”(完成最高等级),今年国家连续三次公布的地区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中,山西省也都处于三级预警等级(为最低预警等级,即节能工作进展基本顺利)。淘汰落后产能,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电力需求压力,并不能将供电紧张归因于节能。

  事实上,历年来进入冬季取暖期,山西省电力供应都偏紧,经济的较快发展又导致用电需求增加强劲。作为向全国输送电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在今年电力紧张的情况下,山西省前10个月外输电仍增长9.18%。而随着入冬气温下降各地供热取暖用电的逐步增长,山西省供用电缺口也就不断扩大。

  多管齐下应对电荒

  对此,山西省电力公司已经采取限供电措施,实施错避峰用电,要求首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保障关乎民生的医院、学校、金融单位以及供暖供气、供水等基础设施的用电。并启动相应预警机制,优化电力调度。

  也有电力界人士表示,“山西蹲在煤堆上闹电荒,主要在于煤价高企。”2002年国家取消电煤指导价后,电煤价格极速上升。近年来随着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的推进与完成,这一情况更为严重。

  眼下,山西省增加电力供应的同时,也在积极协调省内重点发电企业的电煤供应。山西省政府已召开专题会议,要求煤炭企业调整运煤结构,在供热期间为省内电厂留出煤源,并提出省重点煤炭企业供省内电厂的煤炭价格不高于供省外重点煤炭价格;铁路部门要对供省内电厂的煤炭计划随到随批,有请必装;电力企业则要确保1个月内可用天数煤炭库存增加到15天以上,并保证到厂煤炭顺利接卸,及时结算。而山西省经信委会同该省国资委、煤炭厅及重点发电企业研究形成了《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重点煤矿供重点电厂煤炭框架意见表》,要求各有关方面不折不扣予以兑现电煤供应合同。“经过综合协调,今冬明春重点发电企业电煤供应将得到充分保障。”胡荣华说。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所协调的100万千瓦外供负荷,山西省有关方面表示,一是这部分电量只占该省外输电量的1%;二是期限很短,最长不会超过一个月,最短可能就10天左右,随着山西省非计划停机的陆续启动,该省外输电还会增加;三是这种调整是在合同框架内的调整,不会影响山西省与兄弟省市的电力供应合作;四是电力、煤炭调入调出属经济运行中常规性调度。多年来,外省市也到山西协商调整用煤,山西省也都给予了支援。

  此番“史上最严峻的缺电形势”,目前已经平稳缓解。2008年6月,山西省也曾爆出历史性供电缺口。如何真正根治“电荒”频发是下一步应深层次考虑的话题,着力寻找电力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应该是破解之道。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