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坎昆成果能否在南非继续

2010年12月29日 17:06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编者按

  刚刚结束的坎昆会议跨过了几道坎,最终达成了《坎昆协议》。然而,即使是气候条约最积极的倡导者也不得不承认,这只是一个聊胜于无的协议。它只是在2009年《哥本哈根协议》的骨架上贴了点肉而已。最大的胜利或许就是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双轨谈判原则被坚持下来,“被坚持”也只是没有倒退。它还在资金、技术转让、森林碳汇等处小有突破。虽然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没有在坎昆会议上作出进一步减排承诺,但为什么无论贫穷国家还是富裕国家都赞成这个协议呢?本文将简要地分析一下坎昆会议成功的原因。到2011年气候谈判移师南非时,南非德班能否复制坎昆的经验呢?

  外长担纲和其他积极因素

  “今天一位女神诞生了。”印度环境部长贾拉姆·拉梅什在坎昆会议结束当天称赞墨西哥外交部长时如是说。

  墨西哥外交部长帕特里西娅·埃斯皮诺萨在坎昆会议上又多了一个头衔,那就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缔约方会议主席。从气候谈判的历史上来看,大多数国家都是由环境部来担当这一职务。而墨西哥把这个“苦差事”交给了外交部。这个决定在墨西哥国内也是存在争议的,但是这个选择的正确性几乎立刻就显现出来。

  在墨西哥看来,气候变化会议不光是一个气候和环境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外交会议,会议充斥着地缘政治的因素,必须让具有丰富谈判经验的人来主掌。的确,埃斯皮诺萨的领导风格被形容为,公开透明、负责且优雅。在谈判的最后一天,她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起立喝彩。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一份被称为“丹麦提案”的秘密文件被媒体爆出。埃斯皮诺萨提前采取行动,平息了秘密文件的传闻,她说:“坎昆会议没有幕后谈判,也没有秘密文件。”她还联合媒体击碎了很多闲言碎语。

  对几乎陷入僵局的气候谈判来说,墨西哥是新元素,作为墨西哥外交部长的埃斯皮诺萨也是新面孔,这些新鲜和透明赢得了多方的信任。

  墨西哥驻联合国大使兼气候变化特别代表德阿尔瓦是促成《坎昆协议》达成的另一个关键人物。据悉,他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到处参加气候会议,他摸清了各国的立场,并取得了多国的信任。在坎昆他又参加到许多主要国家的双边谈判中,并掌握了多国希望达到的目标和让步的底线。

  美国总统气候变化问题特使托德·斯特恩在评价坎昆会议时称:“墨西哥的确在外交方面表现的非常好,坎昆把谈判者带到了他们最初没有预想到的位置。”

  很多观察家表示,坎昆会议取得成果最重要的推动因素是愿望和需求,或许是要除掉哥本哈根会议的阴影。很少有联合国谈判像根本哈根大会一样被多方骂的狗血喷头。哥本哈根大会后,很多人都觉得坎昆会议是证明多边谈判可以用在气候问题上的最后一次机会。毕竟没有人愿意成为坎昆会议的替罪羊。

  虽然备受指责,哥本哈根会议还是为坎昆留下了很多珍贵“遗产”,比如,哥本哈根得到了多国元首、政府首脑前所未有的关注。这就让气候变化问题从一个环境问题转化为地缘政治问题,也给财政和外交部门更深入地参与开了方便之门。

  南非之难

  尽管有微笑和握手,气候谈判的道路仍就坎坷。坎昆充满了折中、妥协,它只是把东西放到了桌面上,并没有给出清晰的实现路径。坎昆大会未能就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减排目标达成协议,也没有解决要达成全面的、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所面临的政治难题。因此,南非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以使坎昆协议得以进一步发展和细化,同时推动大会在解决那些难题方面取得进展。

  如果2011年12月在南非举行的下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还不能取得实质的突破性进展的话,巴厘岛路线图可能成空。一旦巴厘岛路线图彻底落空,《京都议定书》能否撑得住就不好说了。坎昆会议的成就究竟是历史趋势逆转的体现,还是短暂的回光返照,这都有待明年南非大会的继续博弈。可以预见,明年的南非大会谈判必定会更加艰难。

  专家提示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

  中国在双轨谈判中借势而为,主要是应对当前中美欧所代表的三股力量的基本格局。欧盟在低碳发展方面已有较大进步,减排意愿较强,实效较好,对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要较为理解。美国化石能源集团和地方利益主导国会,难以作出与欧盟可比的减排承诺目标,也难以拿出较大数目的额外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美国政府的全球和地缘政治战略意识较强,视新兴发展中经济体为竞争对手;美国有充裕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但实现低碳转型的阻力巨大;气候谈判中关于减排目标和资金技术的承诺,美国满足国际社会预期的困难极大。中国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客观上推动了节能减排、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促进了可持续发展,保障了能源安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决心大效果好。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