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强:高油价唤醒石油依存度危机意识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林伯强:高油价唤醒石油依存度危机意识
2010年04月19日 10:02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再次上调的汽油和柴油价格又一次绷紧了敏感的价格神经。由于当前社会各方面对通胀预期较强,人们普遍关心的是,这次成品油价格调整是否会推升价格总水平?

  但是,还有一个同样值得关注的问题被忽视了,除了通胀,高油价还提出了一个相关的问题,那就是快速上升的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威胁,2009年我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比上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已经达到了53%,这也是历史新高,如果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过快上涨,超过警戒线,其后果就不仅是通货膨胀了,而是将直接威胁中国的能源安全。本报记者就此电话专访了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

  增强石油依存度过高的危机意识

  林伯强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已经迈进了高油价时代。如果国际油价今年涨到100美元,那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记者也注意到,国际投行巴克莱资本在4月13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预测,国际油价将再次反弹,预计未来几个交易时段内,油价将逼近89.87美元至90美元区域,且可能上探92.25美元至94美元。

  林伯强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国际油价很可能会呈现出阶梯式上涨的态势,即85美元的价位维持一段时间,然后再上升到90美元,以5美元为一个台阶不断攀升。

  “目前来看,全球的石油供需格局没有明显改变。”林伯强表示,需求方面,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需求该增长的还在增长,而发达国家的需求虽然受到了抑制,但也没有明显下降;供给方面,全球石油产能最近几年也并没有得到扩大,而最近则由于金融危机,石油投资有所下降。

  国际油价重返高位对全球经济而言肯定是一个打击。但林伯强强调,我们尤其需要警惕的是,2009年我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比上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已经达到了53%,这也是历史新高,这就意味着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

  林伯强说:“美国对外依存目前大约为62%,如果中国的对外依存度每年增长2%,那么到2015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美国,接近65%,这是非常危险的。长期对中国而言,石油对外依存度最好控制在50%左右,而62%可能是一条警戒线,同样是石油消费大国,中国目前还不具备美国保障石油安全的能力。我们现在就应当尽量提高效率,寻找石油替代,因为石油走出去只能是一个补充”。

  2008年国际油价从80美元上涨到140美元也没有用很多时间。林伯强认为,面对高油价,中国必须增强对石油依存度的危机意识,并采取积极行动,有效减缓对外依存度的快速增长。

  经济转型不能指望速成

  减少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首先就涉及经济转型问题。如今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必要性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但林伯强指出,人们往往将经济转型简单理解为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对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一个节能减排的基本手段,寄予很大的期望,现在几乎中国所有的战略规划都会提出调整经济结构。从理论上讲,调整经济结构对于降低GDP能耗的作用是无需争议的。比如,减少高耗能产业,就可以降低GDP能耗。但是,一个国家在某个时期的经济结构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高度相关。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强调经济结构调整,必须科学有序,不能期望一刀切,更不能幻想立竿见影,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一国经济结构应当符合本国资源禀赋,以及经济发展阶段性和规律性。目前中国处于高耗能阶段,高耗能工业结构是一个典型特征。如果把降低单位GDP能耗完全寄望于调整高耗能工业结构也是不现实的。比如说,发展低耗能产业,我们一直强调发展服务行业,这与中国经济增长应从投资推动型增长模式向消费驱动型转变的呼声一致。但是,事实上近年来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没有明显增加。这也说明调整增长结构是一个与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的过程,也是一个整体联动的过程。

  第二个方面,在经济贸易全球化导致的全球经济分工中,中国目前的定位很明确。“中国制造”标记无所不在,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象征。但是,短期内迅速改变中国的低端、高耗能的产品出口可能性不大,中国当前的就业形势也不允许这样做。我们可以通过努力逐步减少能源消耗,而且国际贸易分工重新调整也需要一个过程。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