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施粥摊引风波 民间粥摊如果"不差钱"差什么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义乌施粥摊引风波 民间粥摊如果"不差钱"差什么
2009年04月16日 12:29 来源:浙江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义乌施粥摊风波

  今年正月初五,温州商人林如新在义乌人才市场门口开办了一个施粥摊,原本只想办15天,专门让那些到这里来找不到工作的外来人员解决生计。没想到吃粥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在好心人一笔笔的资金赞助中,延续了65天。

  考虑到天气转暖和卫生状况,林如新和志愿者商定4月4日停止施粥,转烧凉茶。不料,4月1日当地卫生部门到施粥摊了解馒头和粥的加工点卫生情况,施粥摊停止因此和政府挂上了钩,并在网络热传,引起了全国各大媒体的关注。4月12日,金华一家整形医院赶到义乌又把施粥摊办起来了,承诺要坚持10年。

  新旧两个小小的施粥摊的存亡,却引出了同一个话题:在一直不乏行善的热情和爱心人士,行善和受施都有一定需求的今天,民间慈善既“不差钱”也不差人更不差需求,还差什么?

  一差资格监管

  是真心行善还是另有所图

  4月10日下午,在义乌市现代公寓一个房间,50岁的林如新情绪低落,他告诉记者,这些天面对媒体压力很大。

  林如新是温州市苍南金乡人,在义乌做生意20多年,今年大年初五,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在义乌市香山路人才市场门口以年租金7万多元租了块场地,自费开设了施粥摊。

  开始几天,林如新把亲朋好友全叫上了,后来又从厂里叫了一些工人,不过,到了第四天,很快就有志愿者加入进来。从此,志愿者慢慢成为施粥摊的“主力”。

  这些人都有正式职业,其中有董事长、教师等,平时都很忙,工作也很累,但为了施粥摊,他们不辞辛劳。因为起得早,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是红着双眼工作,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身体不支的现象。

  做一位施粥志愿者并不容易:每天一早,他们就汇集到施粥点,从5时多要忙到8时,而后匆匆赶去上班,没有一天休假。直到4月4日,停掉了施粥摊。

  林如新在义乌从事礼仪庆典、包装印刷行业,一年营业额只有1000万左右,在数以万计驻义乌的温州商人中,做的生意不算大,默默无闻20多年,可在街头施粥,却让他一下子成了“名人”,于是各种流言和猜测四起。

  “刚开始为施粥摊的资金发愁就不说它了,一个卫生安全问题,可是天大的事,如果有个什么闪失,好事就会变成坏事。所以这65天,我每天提心吊胆,都提着脑袋的。谁愿意作这样的秀?”林如新心里很委屈。

  施粥摊虽然停掉了,林如新表示只要有机会,施粥摊还会开。“资金不成问题,一位在北京经商的朋友打电话来说要出资50万,让这粥摊继续温暖每一个需要的人”。

  其实,无论是新旧粥摊,都有一个同样的问题缠绕在公众的心中,施粥者是真施惠,还是舍小恩小惠图名利?

  4月12日,在义乌市人才市场门外,一家新的免费粥摊开张了,第一天,就许诺免费施粥要坚持10年。

  施粥者是一家金华的整形医院,医院每天用一辆黑色商务轿车把粥从金华市区送到义乌,此前,即今年3月15日,他们已在金华市区开办了一个“善食堂”,每天提供中饭和晚饭,许诺坚持50年。

  在一些网友称赞新施粥摊入住义乌的同时,也有网友提出质疑,认为不排除这家民营医院有商业目的在内。

  对此,有社会专家认为,施粥摊不像个人的捐赠行为,而是一个群体行动,带有广泛的社会性,而目前政府部门对行善者一般不太严格管理,热心的人们只要能募到点钱,就可以开张粥摊,做帮工的志愿者也是一呼百应,政府只是寄望于他们的自律能力,没有任何门槛。所以也有人认为政府职能部门要负起监管的职责,才能让民间慈善从一开始就有个良性健康的发展空间。

  二差规范的运行机制

  从随机募捐到自发接力

  因为春节后半个月,往往是义乌人才市场民工最集中的时间,林如新“起初只想做15天”,可是没想到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聚集在人才市场的打工者越来越多,“很多人一大早就等在这了,就是为了能喝上碗热粥。一直找不到工作,他们连饭钱都难以解决了。看到他们颤巍巍的手,我就觉得要想办法把粥摊撑下去。”

  于是,林如新在郊区租了间民房,请了两个师傅熬粥做馒头。每天2000个馒头需要500元,1000碗粥是400元,小菜150元,一次性筷子50元,还有送粥的车租金要100元,加起来是一天1200元。

  由于资金的短缺,到了3月3日,在生存了1个月零4天后,施粥摊只剩下能应付三至四天的资金了。面对资金的匮乏,是继续还是停掉?这是施粥摊第一次走到十字路口。

  那些天,是林如新最难熬的日子。一有人流露出一点捐款意愿,他就会高兴得像个小孩,打电话给志愿者通报消息。

  后来,台州路桥义乌商会的爱心接力,让施粥摊绝处逢生,他们每天出资1200元,接下10天的开支,把施粥善举延续下去。林如新和志愿者商定3月31日这天关停。

  考虑到天气转热后食物卫生的问题,志愿者提出接下去可以做凉茶,向路人免费提供。

  然而,就在快要关停时,一位名叫张祝福的义乌人又捐了4800元,于是把停掉的时间再延长到4月4日。

  资金始终是施粥摊的一大问题,总是来一笔钱办几天。有志愿者曾经在财务问题上提出出纳和会计分开,这样便于账目明晰,有利规范。但由于林如新负责联系和筹措资金,从头到尾还是由他一人掌管。

  有网友认为,在正常状态下,一个施粥摊应该有完整的运行机制。从接受社会捐款到聘用人员和志愿者,从卫生条件到卫生安全的保障,都应该是非常全面的。很显然,林如新的施粥摊并不具备这样的运作模式,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施粥摊的停掉也在所难免。

【编辑:吴博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