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草根翻译”集结成军 从另一个窗口看世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中国“草根翻译”集结成军 从另一个窗口看世界
2009年08月18日 10:43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草根翻译”们集结成军,让读者能够更多地分享外面的世界。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翻译志愿者们的努力,让他们自己和中国读者都多了一个角度看自己热爱的这片土地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张鸥 特约撰稿赵敏发自北京 凌晨1点,赵晓的MSN上头像闪烁,“晓儿,这句话翻译得这么漂亮啊,太赞了!”“参见英汉大词典P156页。”赵晓顺手敲了一个月牙笑脸,仍旧把鼠标停留在《泰晤士报》的页面上。

  作为一家外资企业供职的白领,赵晓对于“业余翻译爱好者”这个头衔似乎更为满意。“白天朝九晚五,晚上宅在家浏览国外网站,再挑出感兴趣的文章翻译出来传到网上,这是用另一只眼窥探世界的快感。”

  草根翻译集结成军

  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的年轻人再也不满足于单纯通过中文媒体被动地了解世界。这些大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运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做起了“草根翻译”。网络上陆续出现了一些像译言、经济学人中文论坛(ECO)一类的翻译兴趣小组。

  在互联网时代,最伟大的力量就是对某种兴趣或者爱好的执著。目前,越来越多像赵晓这样的“草根翻译”在互联网上行动着:他们翻译外文精华发布到专门的博客或者社区网站;他们的翻译工作完全靠个人兴趣支撑;他们大部分是业余译者,往往都有自己的职业,翻译只是利用业余时间做的“无报酬兼职”……

  在译言网创始人之一赵嘉敏看来,依靠网友的翻译将外国媒体的精华文章介绍给中国读者,这种简单模式的翻译网站有些乌托邦的意味。“就是觉得中文互联网上的好文章不多,更多的好东西在于一般人看不到的外文世界,有必要超越语言的障碍来了解这样的一个世界。可是单枪匹马看世界显然不行,我们需要一种集结成军的力量。”谈到创办译言网的初衷,赵嘉敏这样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如今活跃在中文互联网上的翻译志愿者,大多是80、90后的年轻人,“比如译言,目前有一半的成员是在校学生,对他们而言,在乎的是磨练自己的英语技能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资讯。之前我们做过一项问卷调查,在‘参与翻译是否以物质回报为目的?’这栏中,超过90%的人都选择了否。”

  多个角度看中国

  凌晨6点,译言网编辑会准时将刚上线几小时的《卫报》英文版推荐选题发到“卫报中文小组”讨论区。几个小时内,待译文章被志愿者们一分而光。与中国相关的新闻往往是比较受欢迎的,认领和翻译的速度也最快。

  北京大学新闻学院的研究生方可成是一个资深网络译者,他在译言上最新的一篇翻译文章叫《探访沉没前的旧中国》,原文是《纽约时报》7月25日刊登在电影版的报道。8月4日,该文的中文版就出现在了译言网。 而在十天前,方可成翻译的《禁区》,更是在网络中吸引数十万的阅读率,“这是7月20日出版的《纽约客》上写《财经》主编胡舒立的一篇文章,翻译后的文章长达一万一千余字。”方可成说。他的翻译文章主要集中在有关中国的内政和社会文化报道。

  而网络翻译族中的佼佼者 申鹏也一直关注和翻译《时代》杂志对中国的报道,其最新的一篇文章是《档案遗失让中国大学生前程尽毁》,在短短一天不到的时间内,已经吸引了一千多人次的阅读。目前,他的《时代》杂志翻译个人博客更是吸引了930多万人次阅读。

  翻译志愿者们的文章,让他们和中国读者都多了一个角度看自己热爱的这片土地。

【编辑:吴歆
 
请您登录/注册后发表观点!  进入社区  查看评论>>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