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点子大王”何阳出狱回京 期望翻案正名(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中国“点子大王”何阳出狱回京 期望翻案正名(2)
2009年10月23日 03:46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曾经岁月

  “点子”的时代

  那时候,无数企业主甚至不知自己为何会发财,更不知道明天怎么做

  何阳最讨厌一些国人动不动就拿“四大发明”说事。

  “一个少女长得太丑,都嫁不出去了,却天天挤到人堆里,举着她奶奶年轻时的照片,说看我奶奶多漂亮!这寒碜不寒碜呀。”

  何阳说,曾有外国人统计百年间影响世界的一百多个发明,从汽车、电视机到方便面、避孕药,没一个是中国人发明的,“都说中国人聪明,聪明都使哪里去了?”

  何阳很以自己的智商为荣。

  他的《点遍中国》一书中披露,经北京一家医院检测,他的智商离满分只差两分。

  母亲罗咏秋说,何阳小时上学很不用功,每次考试却总能名列前茅,甚至让人怀疑他作弊。

  在策划人叶茂中的记忆中,何阳是一个“暴聪明”的人,“思维暴发力是我见过的人中最强的,一分钟可想出400个点子。”

  他天生自负高傲。

  1985年,何阳在国有部门上班,月薪56元,一个个体户同学请他在当时很高档的北展“老莫”餐厅吃饭。同学说,你当年成绩那么好,现在不是还没我挣得多?

  而当时何阳请母亲吃饭,却连一份十元以上的菜都不敢点。“我点一个,下星期就得饿肚子。”

  三年后,他下海了。

  从转让专利到出点子,那段经历他说过无数次。

  他成名于1992年,《中国青年报》和《人民日报》都刊登了他卖点子赚了四十万的报道,全国转载。

  一家灯具工厂的台灯卖不出去,何阳想起海湾战争中大显神威的爱国者导弹,便建议设计一种爱国者导弹形状的台灯。样品拿到香港博览会上居然脱销,何阳收到6万元酬金。

  浙江一家火腿厂火腿销路不佳,何阳出点子说,为何不把火腿开发成罐头食品呢?就一句话,何阳收到10万元点子费。

  一位记者给他起名“点子大腕”,又嫌“腕”字拗口,改为“王”。于是有了“点子大王”。

  那一年,中国媒体创造了三个典型:俞作敏、牟其中和何阳。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刚成名的何阳看到北京大学开办商业策划的培训班,兴奋异常,刚想打电话报名听课,培训班的电话打过来,请他去做老师。当时的中国,“没几个人能讲这课”。

  知名策划人叶茂中,找遍上海的书店,也买不到关于广告业的书籍,他周围人甚至怀疑世界上到底有没有这门学问。

  与此同时,无数刚暴发的企业主,都在为经营和策划的瓶颈寻路无门。他们甚至不清楚自己为何会发财,更不知道明天怎么做。

  何阳回忆,他刚做策划时,用得最多的办法是“平移”。他见过太多的企业,听说了太多成败。他将不同企业的经验触类旁通,往往被惊为“神医”。

  1993年,何阳到海南做报告,正在当地做商业咨询的吴烨求见,主办方的要求很简单:“见面费”三万,至于何阳给不给出点子,看运气。

  “天生策划” 把演讲当成享受

  他享受于此:“有人喜欢听我说话,还给我钱,哪里找这么好的职业?”

  何阳感觉自己就是为策划业而生。

  他喜欢被记者簇拥,被观众倾听,“有人喜欢听我说话,还给我钱,哪里找这么好的职业?”

  “现在很多有名的企业家,当时都是我的学生。”何阳说。事实上,这些“学生”也许只是听众。何阳有一张与牛根生的合影,牛当时抱着一张“优秀学员”的奖状。

  何阳第一次做报告,还犹豫,“我是不是得给主办方钱呀”。

  到后来,听何阳报告的门票,一般都是数百元,压过当时香港“四大天王”到大陆演出的票价。这让他至今自豪。

  “别人说话必须喝水,我是越说口水越多,喝水反而影响我思路。”他摊了摊手,“天生如此,没办法。”

  监狱里的犯人都称他“何老师”,他其实也好为人师。他入狱前到大学做报告,“不收一分钱,不喝一口水”。

  那样的生活之于他,简直是享受。

  他意气所在,无不遂意。他与同行吴烨见面,因聊得好,当场就对主办方说“他是我朋友,钱退给他!”

  朋友中他颇有侠名,“水变油”骗局正火时,一个报社记者不敢轻易质疑,何阳说,你就说我说是骗局,让他们来告我吧,我不怕。

  对他做报告的实际效用,和“点子”一样,外界评价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何阳对于中国咨询业的发展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也有不少人认为,何阳误导了中国营销界,他的“点子”作用被夸大,导致了一些老板沉迷于“一剑封喉”的妄想。

  毋庸置疑的是,在中国策划业的历史中,何阳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

  即使在入狱后,何母还受邀参加一个策划业的峰会,领回一个奖章。何母问主办方为何颁奖给一个囚犯,对方说,“这是历史”。

  何阳认为,至今已没人像他那样,仅带着一个助理就敢远赴几千里外,为任何门类的企业排忧解难。

  “隔行不隔理。”他解释,只要融会贯通,他在各行业游刃有余并不奇怪。

  他正红火时,被一个地方记者问:“你被哪些报纸登过?”

  他不太高兴:“你应该问,哪些报纸还没登过我?”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