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空嫂”:15年乃至一辈子最苦最难是背单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上海“空嫂”:15年乃至一辈子最苦最难是背单词
2010年01月14日 10:21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

  那天单位食堂午饭,电视上播两位空嫂退休的新闻,餐桌上尤其四五十岁叔伯阿舅纷纷停筷抬头观看,边看边感慨:“真的不容易。”儿子回家把这一幕告诉母亲——首位告别蓝天的空嫂曲中伟,知天命的人,骤然鼻根酸。

  两位空嫂退休已一月,但凡说起这件事,不少从上世纪90年代走过来的上海人往往都会眼神为之一凝、心底为之一动。

  采访中,不止一个人主动表示,有话要说。

  共同关切如斯,深层原因何在?

  二

  当年“穿针引线”的推动者们说起现在回眸“空嫂”,最重要是对当下意义:当年也是“调结构”,现在也是“调结构”,“空嫂”深义在改革。

  这与记者采写的初衷,不谋而合。

  这是新中国民航史迄今为止 “空前绝后”的唯一一批正式空嫂,这是经历了一次次大时代命运集体突变的共和国“坚韧”之一代人,这更是一个各方齐心协力、共闯时代难关的社会学样本与改革史亮点。

  还是不愿多谈自己个人作用的当年亲历者,反复强调两个词:

  ——“合力”;

  ——“创新”。

  三

  现在回想起来,那就是一次标准的“海选”。

  只是,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1994年12月—1995年3月),对当时观念冲击之大可想而知。

  “让我们的工人姐妹去‘选美’?!”当时不止一个人这样说。

  “她们能坚持下去吗?家庭会不会有变?”后来不止一个人这样想。

  “几十万女工就招18个人,是否纯属做秀?”直到今天仍有人这样问。

  首批退休的两位空嫂——曲中伟、朱跃华,后者当年35岁,原本是陪一位同事去报名的,到现场想“既然来了就填张表吧”;前者当年见通知上有一段英文看不懂,便在考场楼下“淮海路一家美能达照相器材店内”畏步不前,“多亏了丈夫从后门把我硬推进去,把门一锁,无路可退”,才只好硬着头皮上楼见考官。

  若不是“无路可退”,谁愿意人近中年一切从头。

  但“空嫂”这一批人以及这一代人中的相当多数,可贵之处就在于:面对人生从头,面对改革阵痛,更多选择是“不抱怨、不自弃、更加坚强与奋进”。

  转变,是从自我突破开始的。虽然,个中艰辛难为外人道。

  许多报道已经提及,我们采访的五位空嫂也几乎众口一词:15年来乃至这一辈子,最苦最难是那时 “背单词”——18人中有的以前读书时学的是俄文,有的是学英文也只会两句“LONGLONG”之类,招进上航第一次英语摸底最高分“似乎是36分”,岗前培训第一关就是 “今天要背10个单词、明天要背20个单词、后天要背30个单词”;35岁的曲中伟“梦中也在不停地背”,35岁的朱跃华“洗菜台前放本教材”,几位家住虹口杨浦的姐妹“127路公交车上背单词”的故事更是早在当年便已广为传诵,空嫂沈红梅至今感动“有次刚把书翻开,便有人拉我的衣袖要给我让座”……

  但在曲中伟心底,还深深藏着一幕:

  “记得是最后一轮面试了,最初的两千多人只剩下了二三十人。在一个大屋子里,我们按要求围成一个大圈站好,考官们挨个转着看,看中谁就往外站出一步。眼看都站出去十几个人了,我心里越来越急。而且前面我还被挑出去过一次,又被退了回来。就在这时,一位考官走到了面前。我打起十二分精神,接受眼神的对视,那一刻心里的感受(曲中伟开始哽咽)……当时是春天,还挺冷,我们按要求身上只穿了件羊毛衫,心里又特别紧张,浑身发抖,但又要端着架子笔笔直站好,昂首挺立,特别是脸上还要保持微笑(曲中伟说不下去了,忍了几下,终于还是在上航宽敞的会议室当场热泪纵横,好一会儿才哽咽着继续说)……我是努力用眼神表达自信,告诉考官‘其实我蛮好的’。”

  眼神的对视最考验心理,心理的较量更刻骨动魄。

  转岗上机14年,曲中伟保持 “全勤”。仅有的一次“过错”,是“有年元旦登机时,有位男同志可能实在憋不住了,悄悄走到机尾,把后舱门打开一道缝向外小便。我当时因为人太多,好心去了前排座位帮着疏通过道。发现后,赶紧作为安全隐患上报。虽然不说也没人知道,但想不要再出现类似问题。我还以为会被奖励呢,结果扣了500元安全奖。”曲中伟如今哈哈大笑。

  转岗上机14年,朱跃华从来敬业。唯一的一次“投诉”,是“有年登机时人太多,头等舱一位客人要挂衣服,我因为通道拥挤,没能立即赶到,他便勃然大怒要投诉。我真是委屈,连哭四趟,在飞机上哭、在回家路上哭、被领导批评时哭、跟丈夫倾诉时哭。但从此之后,我痛下决心,自己先做到更好。”朱跃华如今笑意盈盈。

  15年过去了。

  “选美”的观念早已转变,18位空嫂及家庭均“一个都不少”,空嫂“当月带动五千人再就业、当年带动五万人再就业”的效应亦已写入光辉史册。

  原上航总经理范鸿喜,还独具慧眼说到了另一个“带动”:“吴尔愉上机100天,感谢信就来了98封,创造了上航成立之后的最高纪录。”就此发端,“建议总结”。于是,“眼睛里要有活”的崭新理念出来了,“服务于乘客开口之前”的响亮口号出来了,“乘上航,到家了”的动人效应出来了。“吴尔愉服务法”,成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唯一以员工名字命名的民航服务经验。吴尔愉本人也成为新中国成立60年时,唯一在天安门盛典彩车上的民航服务代表。

  都说上航招空嫂给社会带来 “效应”,但其实空嫂们也在上航塑造下,回报给航空业“效应”。

  15年之后,老百姓说的,“真的不容易”。

  18位空嫂相比当年其他那么多人无疑是幸运的,但她们无疑也以自己的努力当得起一声“真的不容易”。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