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郧西:七夕浪漫民俗传承千年焕发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23日 12: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解说】岁值孟秋,在湖北郧西,街头巷尾早早装点上各类七夕元素饰品。相传七夕是牛郎织女一年一会的日子,逐渐演变成“中国的情人节”。

  【同期】市民 杨光明媚

  我们都是对这个爱情传说非常地了解,还有就是对恋人相爱相知有很多意义。

  【同期】市民 朱伟东

  七夕就是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牛郎织女可能大家从小都知道,(代表着)大家对爱情的向往。

  【解说】郧西有着“中国天河七夕文化之乡”的称号。2014年,“郧西七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当地,口头、书面、行为上都保留着深厚的七夕文化遗存。

  【现场】

  【解说】在郧西三弦中,有着咏唱牛郎织女故事的曲段。而宋代、元代、明清时代的民间歌本,包括《幽事移文》等几十册,均有牛郎织女民歌和七夕传说的记载。

  【同期】湖北省郧西县文化馆副馆长 王婷婷

  我们的郧西七夕,在老百姓当中,都流传着很多的民俗活动,我们七夕非遗资源非常地丰厚,历史也很悠久,形式也很多样。有请七姐,还有放河灯,还有比巧工做巧食,还有少男少女们葡萄树下听夜话(等)。

  【同期】湖北省郧西县文旅局退休干部 熊朝学

  七夕文化产生于汉水流域,人们崇拜牛郎织女,因为在古代是农耕文明,男耕女织就是代表温饱。所以当时对牛郎织女故事的崇拜,对当时美好生活的崇拜,所以产生了七夕。七夕的核心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忠贞的爱情,第二个就是勤劳智慧。

  【解说】在郧西,七夕“穿针引线”的“乞巧”习俗流传至今,若要溯其渊源,还与先民们对织女星的崇拜有关。“乞巧”习俗衍生出精美刺绣工艺,“织女绣”便是其中之一。

  【现场】

  【解说】郧西浓厚的七夕氛围离不开对民俗的传承与保护。郧西“织女绣”传承人张春梅研究刺绣工艺已有30年左右,截至目前,随她学习“织女绣”的学员已有300余人。

  【同期】郧西“织女绣”传承人 张春梅

  我们以前老一辈人,他们绣的都是鞋垫,还有枕头套,还有手帕。现在时代不停地发展,我们自己创新,绣的有手环,各式各样的手环,还有这个手包,手包上面的图案都是自己设计的,牛郎织女“Q版”。

  【现场】

  【解说】22日晚,“放河灯”活动将在郧安桥下举行。来自当地的女学生们已为放河灯前的祈福舞蹈排练一周有余。

  【同期】学生 田杰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之前很多人都会互相送礼物。每年我都会参加七夕民俗放河灯,每次参加这项节目,我都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每次排练也都让我得到了锻炼与成长。

  【解说】七夕又至,天河之畔,不少情侣来到七夕广场游览打卡,面向牛郎织女的雕像,许下誓言。入夜,少女们在郧安桥下翩翩起舞,放走河灯,寄予美好的祝福。

  张倩龙 邹景根 湖北郧西报道

责任编辑:【于晓】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