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埃德加·斯诺为何将一半骨灰葬于中国?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6日 19: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解说】85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跨越了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将当时中国的真实情况介绍给世界,特别是其作品《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向全世界介绍了红军长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真相。

  一生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美关系的斯诺,与北京大学有着不解之缘。五十年前,斯诺将一部分骨灰安葬于北京大学未名湖畔。这背后有何故事?我们为何要纪念与研究斯诺?北京大学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主任孙华日前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同期】北京大学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主任 孙华

  1934年的时候,斯诺就受燕京大学的校长司徒雷登邀请,来到燕京大学在新闻系作为一个讲师教书。他是最早报道“一二·九”运动的(西方记者)。也就是因为他对中国的人民、中国的革命、对中国的文化的了解,宋庆龄就把他推荐到了陕北去采访。

  1936年他是从这个园子出发去采访的毛泽东和红军,也是回来在这个园子里边完成的影响世界的著作《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在1972年,他去世的时候,他就写了个纸条,他说“我愿意把我的一部分,埋葬在这个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就是北京大学。

  【解说】1973年10月19日,其骨灰安葬仪式在北大未名湖畔举行。毛泽东等一批领导人都送了花圈,周恩来总理亲自参加了安葬仪式。1977年,叶剑英同志亲笔题写了碑名“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

  【解说】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等作品,向西方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真正形象。孙华称,《红星照耀中国》不论是作为对历史的记录还是作为对历史趋势的预见,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同期】北京大学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主任 孙华

  比如当年白求恩,有人就问说“白求恩,你为什么来中国呀?”他说,“你看一看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定会与我有同感”。

  他这本书,一直到今天都成为美国政要、美国各界人士、包括西方的各界人士研究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经典的著作。

  美国学者费正清他说“这本书是第一次把共产党,特别是毛泽东等共产党的一批早期的领导人,介绍到西方去,让人们知道了(在中国)有这样一支力量。”

  第二个,就是对历史的预见性。1936年,疲惫不堪的3万人长征到了陕北,只有斯诺坚信,这批人能建设一个新中国,实践证明,就是这3万人在13年后建立了新中国,所以这个也是这本书的伟大意义。

  【解说】80多年前,斯诺打破了意识形态的障碍,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孙华认为,《红星照耀中国》之所以有着巨大影响力,与斯诺“用事实说话”的斯诺精神是分不开的。

  【同期】北京大学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主任 孙华

  斯诺经常说一句话,他说“我是密苏里人”,这是一句美国谚语,意思就是拿出证据,用事实说话。那么他在他的采访中,一直秉持着一个公正真实的基本原则,将中国最真实的东西,介绍到西方去。那么他的这种公正性,他的这种正义感也赢得了不但是共产党,关键是西方读者的信任。

  我觉得斯诺的精神,概括起来就是用事实说话。中国的发展不但是中国怎么去看世界,更重要的是世界怎么去看中国,其实我们现在也需要,新时期斯诺这样的记者,你既不用带上美颜去美化我们,你也不用带上滤光镜去丑化我们,你只要是把真实的中国的故事,能够介绍到西方去就可以。

  【解说】孙华认为,斯诺精神对于当今的新闻工作者在促进国际友好交往、人文交流方面有着重要启示。

  【同期】北京大学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主任 孙华

  我们的发展经常被人误读,或者是我们的发展被人看成了一种威胁。人类共同的东西就是文明、就是文化,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我们要尊重彼此的文化。中国的文化不但对于解决中国人的事情、对于解决全世界和平发展、可持续发展或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它都能够提供非常宝贵的这种资源。

  我们还是要张开怀抱。现在呢,更多人的目光是投向中国的,他们用蓝色的眼睛看着这个红色的中国。我们只要秉持“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我们就一定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国记者能够更正确的、更准确的,去把中国真实的故事能够传递出去。

  李佳励 薄雯雯 官逸伦 北京报道

责任编辑:【罗攀】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