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资产公司股改正式开局 大考牵出灰色利益链(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证券频道

四大资产公司股改正式开局 大考牵出灰色利益链(2)

2010年07月26日 16:40 来源: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信达资产虽然在不断将自己的业务范围拓展到基金、证券、期货、保险等领域,但在业界并未有突出表现,公司资产中的呆坏账仍然在继续增加。信达资产并不是四大资产公司中经营最差的一个,它至少被选为股改试点单位。其他三大资产公司经营状况并不优于信达资产。

  “问题不在于十年过去了,曾经的不良资产处理效果不理想。而是,一些稍微优质的资产被低价处理了,更坏的资产反而被保留了下来。”一位接近资产公司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资产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违规操作,一些资产公司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密谋低价拍得被处置的不良资产,这造成了许多资产的低价流失。

  “在这一过程中甚至形成了产业链条,资产公司内部人员专门成立公司,低价竞拍资产公司拍卖、处置的部分资产。”前述接近资产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其实那些十年前的不良资产,有的已经不再是不良资产,反而可能是价值很高的资产,但资产公司在处理过程中却仍然按不良资产的价格处理给了内部人士。”

  另一位金融业界人士认为“这很正常”,因为缺乏监管,资产的估值程序完全由资产公司自身确定,甚至可能只由资产公司的部分人说了算。在过去的十年里,财政部作为资产公司的出资者,并未能妥善履行监管者职责。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央行职能转变后,资产公司的监管职责已经交于银监会,而银监会并没有履行职责的合适条件。

  银监会新闻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在股改以后,资产公司获得全业务牌照,资产公司的业务范围会更多地与银监会的监管范围契合。由于监管缺失,处理着中国银行不良资产的东方资产、接手农行不良资产的长城资产以及对口中国工商银行不良资产的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下称华融资产)的管理者们中饱私囊,把那些容易处理掉的资产低价处理,却给下一个十年留下了更加难以处理的不良资产。

  惨不忍睹的账单

  “那些烂账公司是想要通过IPO摆脱困境。”前述金融业界人士如此解读四大资产公司近来的股改意图。该人士甚至悲观地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表示,四大资产公司的那些烂账已经无药可医,经过十年时间,他们基本没有怎么改善各自的资本账面。

  中国东方资产公司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表示,东方资产不同于信达资产,在经营方面以及经营状况方面与信达资产多有不同,所以进行股改的压力并不大。然而现实的情况未必如此,在四大资产公司中,业绩最好的信达资产年利润也刚过10亿元,这与近年来大笔捞金的金融机构相差甚远。

  长城资产总裁办公室相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长城资产目前也已开始股改,并且也为此专门设置了股改办公室,公司领导层最近一直忙于股改事宜。记者获悉,相比于信达资产、东方资产、华融资产在金融市场上的积极动作,长城资产十年来的市场化运作更是乏善可陈。其他三家资产公司都已经获得了证券经营牌照,而目前的长城资产仍未获准进入股市。

  2006年,长城资产试图进入银行业领域,但在重组万州银行的过程中并未有所斩获。在大鳄横行的保险业市场,长城资产旗下的长生人寿的注册资本刚刚触顶保险公司最低注册资本要求,使得其运作较为困难,甚至一直不为民众所知。虽然长城资产在融资租赁业务领域耕耘多年,但由于国内融资租赁业务市场仍然处于培育阶段,长城能从该市场获得的利润微不足道。

  华融资产近年来在资本市场动作频繁,但业绩却差强人意。在四大资产公司业绩额排名中,信达资产以十亿多元的总数排在榜首。而2009年长城资产金融服务业的收入仅为1.55亿元,这几乎不够其日常性支出。

  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四大资产公司员工普遍表示,他们的收入待遇与其他金融行业机构员工无法相比。为此,四大资产公司还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某资产公司员工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公司的市场化程度很低,没有利润来源,没有好的待遇,看不到光明的前景。

  四大资产公司接手四大银行的呆坏资产以来,银行就与四大资产公司基本上脱离了资产、经营方面的关系。四大资产公司各自为战,欠缺市场经验,手中又积累着一大堆坏账,而且这种坏账仍然在增加,并且在过去十年中,监管真空期转好的资产被按坏账处理掉,坏账变得更坏,使得四大资产公司几乎积重难返。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