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重组路漫漫 山钢日钢“联姻”迷局

2010年11月10日 17:04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从今年的8月30日到10月30日的两个月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作为这出重组大戏的两个主角,山东钢铁集团公司(下称“山钢集团”)和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日钢集团”)都缄默不语。但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重组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8月30日,双方签署了第二份重组协议,山钢集团以一次性收购日钢集团资产的形式重组日钢集团。这意味着日钢集团的掌门人杜双华彻底退出。

  但到了10月30日,杜双华的口风大变,高调宣布制定日钢集团的5年发展规划。他口气的决绝意味着宣布我老杜又“回来”了。

  此时,离第二份重组协议约定的交割日只剩下了一个月。

  重组自2008年5月7日“破题”,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这期间,波谲云诡,其博弈的过程堪称一场精彩大戏。

  重组破题与亿元捐款

  有两个重要事件发生在2008年5月,均对日钢集团的影响十分深远。

  这个月的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数天后,一向低调的杜双华安排日钢集团一次性向灾区援款一亿元人民币,使得并不广为人知的日钢集团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此前,杜双华一直闷声发大财。按照日钢集团党委书记廖海亭的说法,在2007年,日钢集团的纯利润就有50亿元。

  廖海亭说,关于捐款,杜双华认为国家政策扶植起了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也应该尽自己的社会责任。

  但几乎同时发生的一件事,使得捐款似乎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杜双华说,就在这个5月份,山钢集团重组日钢集团开始“破题”。

  在此前的3月份,山钢集团正式挂牌。它把山东的两家主要的国有钢铁企业济南钢铁和莱芜钢铁纳入麾下。同时,根据当时的《山东省钢铁振兴规划》,山东将在日照建设钢铁精品基地。重组日钢集团在山钢集团成立之时,就已经成为既定方针。

  现在看来,捐款本身或许是日钢集团“抵抗”山钢集团重组的第一个动作。因为成为“明星企业”,无论是“抵抗重组”,还是进行重组谈判,筹码就会多出许多。

  在很多人看来,作为民营企业的日钢集团被国有的山钢集团重组,多少有点“强娶”和“以大欺小”的味道。

  山钢集团在成立之后,立即成了银行的“香饽饽”,短期内获得银行2400亿元授信,让每一个民营企业只有艳羡的份儿。更何况在重组之初,就已经讲明,重组是“政府督导”。

  事实上,虽然杜双华没有“作为”,但他成功地“引领”了媒体。在强烈的舆论聚焦下,山钢集团也难免“投鼠忌器”。

  在重组过程中,曾引发了两点质疑,一是亏损国企重组盈利民企,二是“国进民退”。关于后者,甚至国家相关部委的负责人也出面列举数字,说明并不存在“国进民退”的现象。

  漫长的重组路

  杜双华曾说:“可以说,重组一事从2008年夏季破题以来,我也曾彷徨迟疑,也曾难以割舍,其间也经历了一个由迷茫求证到认可理解再到欣然接受的过程。”

  这个“欣然接受”是否发自杜双华的内心不得而知。因为他此前更倾向于民营钢铁企业之间的重组。

  杜双华曾给全国工商联写过一份汇报,其中他这样表述:“有一定规模的民营钢铁企业是否可以组合,我一直在思考。”

  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从“难以割舍”到“欣然接受”呢?或许是日钢集团的“先天不足”使然?

  杜双华说,日照钢铁确实是先天不足,建设初期大干快上,有些项目没有得到完整的立项、环保批复就仓促上马。

  他认为,重组有利于解决日钢集团的历史遗留问题。话外之意,如果不重组,日钢集团的历史欠账就不能解决,还要被清算?

  不管如何,2008年11月5日,双方在日照市签署了重组意向书和尽职调查方案。重组从“破题”到了实质性操作阶段。

  虽然签订了重组意向书,杜双华显然没有按照对方设计好的步调去走。他有自己的操作手法。

  在重组意向书签订的当月,杜双华就开始裁员、减产。理由是因为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