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大中国”情结深厚 台“外交官”最易人格分裂

2010年12月29日 10:27 来源:国际在线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左)今年访台时,台当局“驻日代表”冯寄台(右)提早搭机返台到机场接机。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驻日代表”冯寄台屡次在日本媒体上散布类似言论

  “头壳坏掉了”、“很快会被调任非洲吧”……近日,台当局“驻日代表”在日本媒体刊文叫嚣“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的言论,招来岛内网友一片诧异之声。分析人士认为,政党轮替导致台当局“外交”指导思想混乱,再加上“外交官”们自身政治立场大相径庭,以致于上演了如此出格的闹剧。

  几次三番推销“台独”

  12月23日,喜欢跟日本媒体打交道的台“驻日代表”冯寄台,在日本《每日新闻》上刊发题为《忧心日本教科书对台湾的标示》的文章。文章称,日本中学部分教科书把台湾列为中国的一部分,地图把台湾与中国涂成相同颜色,部分统计数据也将台湾并计于中国,“希望日本教科书出版社正视事实,传达正确信息给下一代日本年轻人,不要再标示台湾为中国的一部分”。

  文章中,冯寄台将“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划清界限,并指“台湾除了极少数人民希望早日与中国统一或宣布‘独立’外,绝大多数台湾人民都希望搁置争议,维持现状”。冯寄台在文中提出,大陆1400枚导弹对准台湾是两岸走向真正和平的最大障碍。

  台当局“驻日代表”向来身份敏感,如此肆意推销“台独”理论,立即引发各界关注。据台湾媒体报道,这并不是冯寄台第一次大放厥词。今年5月,他在接受日本月刊《正论》专访时曾叫嚣“台湾不会屈服于共产中国膝下”;并向日本示好称该国高居台湾民众最喜欢和最想旅行国家的首位,“相信喜欢日本的台湾人及喜欢台湾的日本人将更为增加”。

  蓝绿通吃长袖善舞

  作为马英九上台后挑选的第一任“驻日代表”,冯寄台是什么来头?据悉,现年63岁的冯寄台是江苏南京人。由于出生于外交世家,年少时曾随其父亲冯冠武到日本生活5年,他与日本有较深渊源。上世纪80年代,担任外资公司副总经理的冯寄台活跃于台北政商界,之后进入国民党控制的“中央通讯社”担任副总编辑,不久升任总编辑。据悉,在总编辑这个“战略位置”上,他长袖善舞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为进入“外交圈”积累了人脉。

  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冯寄台突然出任“外交部礼宾司长”,让一堆人跌破眼镜。过去也有几任“中央社总编辑”进入“外交部”,但那都是熬了几十年才成功转行的,与冯寄台不可同日而语。2000年陈水扁第一次“出访”,冯寄台就相伴左右,不久又三级跳出任“驻多米尼加大使”。

  但在陈水扁手下效力并没影响冯寄台与蓝营的关系。2007年退休后,谁也没想到冯寄台转身投奔正在竞选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马英九,成了马阵营重要幕僚。2008年台“联合号”渔船在钓鱼岛附近遭日方撞沉后,台“驻日代表”许世楷请辞下台,冯寄台“临危受命”,足见马英九对其的倚赖。

  台“外交官”易人格分裂

  台“新闻局”前驻多伦多新闻组长郭冠英透露,有名台“外交官”曾向他抱怨,干他们这行的最容易人格分裂,“‘两蒋’时期我们生怕别人说我们不是‘中国’,在国际上四处说自己才是正统;可最近十几年我们唯恐别人说我们是‘中国’,到处强调自己是‘台湾’”。

  在台当局从事“外交”工作的人中很多出身世家,父辈通常是国民党高层,这决定了部分人有深厚的“大中国”情结,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比如国民党将领胡宗南之子胡为真,曾担任台当局“驻新加坡代表”,2007年时因不满陈水扁操弄“去蒋化”和“去中国化”,愤然辞职,结束长达35年的公务员生涯,引发轩然大波。

  但从李登辉到陈水扁,台当局的渐进式“台独”政策也影响了一批“外交官”。如2002年,台“驻外大使馆”及联络处一律更名为“台湾大使馆”及“台湾代表办事处”。而在对待日本政府的态度上则是低声下气。如台湾渔船被日方撞沉后,台“外交官”在接到日方的电话后,把驰援船舰召回,引发岛内公愤。

  相关链接:

  “驻日代表”选拔标准多

  台“驻日代表”过去要符合“三大老”的资格:首先是年纪够老,最好超过70岁,这样才能符合日本社会的期待;其次是日语必须异常流利,最好带点日本贵族口音,以便打入日本上流社会;最后是有长期留日经验,最好还带有浓厚的日本情节,这样才能与日本右翼政客水乳交融。

  但这一标准如今有所改变,马英九上台后,“驻日代表”的“功能取向”取代了“亲日取向”。首要要求“驻日代表”有专业能力,有能力解决当前台日关系中的实质问题,如渔权问题、安保问题以及大陆、台湾地区、日本的三边关系问题。(世界新闻报记者 吴灿)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婷婷】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