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网民救灾备忘录:网络时代人人可成"社会领袖"(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台湾网民救灾备忘录:网络时代人人可成"社会领袖"(3)
2009年10月27日 15:06 来源:南风窗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持续在地方守望

  冯小非,“小地方新闻网”编辑人,9·21大地震重建工作者。在“四四南村”“救灾、重建、网民力量”座谈会上,她是唯一一位参与分享的女性。冯小非所服务的“小地方新闻网”在“8·8风灾”中的表现卓越,成为“在地声音”的权威发布管道。

  “小地方新闻网”凭什么获得公信力,又是怎样将主流媒体比下去的?

  这得从它的成长史讲起。它的东家是在台中办公的“行政院新闻局地方新闻处”,9月18日,本刊记者去往台中市自由路一段150号,地方新闻处的廖玲漳科长向我们做了深入的介绍。一见面,廖玲漳就感慨:“8·8水灾后,我就没有假日了。”10年前,9·21大地震也曾经让廖玲漳没有假日。当时,地方新闻处扮演9·21政令宣导的角色,资助、辅导各个乡镇办起21家社区报,专门办采编研习营和业务座谈会。

  其中,每家社区报都有一个专栏“重建信箱”,刊登读者来信,“可以骂政府”,政府也不因为提供补助而干涉,成为民众发声的管道,地方新闻处曾将很多民众意见转达给政府部门,成为官民有效沟通的平台。10年过去,至今仍有10家社区报在运行。在“运用多元媒体灾后重建”的指导思想下,地方新闻处决定将社区报刊载内容上网,“台湾社区新闻网”应运而生,后更名“小地方新闻网”。网站维护费用由地方新闻处买单。

  作为“辅导员”,廖玲漳一开始就非常重视人才建设,“培养公民记者,每个乡镇培养几个观察员。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新闻的Reporter,这个世界最可爱的地方,是每个人都可以发表不同意见”。这些观察员以个人身份,在地观察,对社区情况了如指掌,并有意愿为家乡服务,“这是绝无仅有的在地价值”。他们在“小地方新闻网”发表观察稿,意图让全台湾民众了解社区事情,再进行针对性帮助,类似“一篇文章救一个农民”的故事不计其数。

  “不是政府在制定政策,也不是媒体在制定政策,而是民众。”廖玲漳说,观察员的职责是将地方大小事反映出来,让民众一起来讨论和监督,政府则接受民众的意见,纳入政府政策里面。“观察员的报道有用吗?”记者问。廖玲漳肯定地回答:“有用。”地方新闻处其实就是一个信息的入口和出口,作为“行政院”派出机构,它可以直接将信息反映给“各部会”。

  廖玲漳说,观察员们是一群喜欢家乡,非常有激情的写手,他们是“台湾的中流砥柱”。这次8·8风灾后,正是这些在地的观察员,为“小地方新闻网”写来一篇篇在地灾情信息,他们在地倾听灾民哭诉,将他们的难处和苦难传递给全台民众。于是,台湾主流媒体记者们纷纷登录“小地方新闻网”,在这里搜索线索和故事,“观察员在乎的是灾难能否被看到”,这一次,他们成功地做到了,而且让“小地方新闻网”一夜成名,成为出色的“一传手”。

  在地民众的声音被真实反映出来——这是冯小非们的心愿,而在“四四南村”座谈会上她还抱怨说:“现场传来的状况还不够多,需要有人在地方守望,才知道如何继续相助。”为了收集和整理8·8风灾后灾民在安置与重建过程中的经验,冯小非和“小地方新闻网”的许多朋友、作者又向前走出一步,与社会各界共同发起建构“莫拉克独立新闻网”,安排专职记者与编采志工“守望”重建区域,然后将信息公开在网站上,形成公民社会的“互助”力量。

  “当很多重建工作被大众媒体忽略时,其实才是更应该被报道的时候。”冯小非介绍说,这个网站上的信息,会透过PTT、Twitter、Facebook等工具传送出去,并期望将来能成立专属网站电视台,播放视频信息。目前灾区重建状况处于胶着状态,媒体不易厘清各中缘由,非常需要更多细致的现场记录。

  在座谈会现场,记者不断听到与谈者提及PTT、Twitter、Facebook等网络工具在快速传递信息方面的神奇效果,并听到一个新词组“网络串连”。“救灾网站像蜘蛛网,互相复制信息、流通,让救灾方式唾手可得,且网络系统可分散节点,避免流量过高而死机。”另一位与谈者、台湾部落格协会理事长潘建志介绍说,8·8风灾后出现了80多个资讯网站,它们互相复制资讯,分散信息流量。

  “网络的网状结构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好的环节会持续成长,不够好的环节会自然被取代,没有中心失调就全部停摆的问题。”相比较现实中的台湾政府灾害防治体系,地方、县市、“中央”三级通报机制,“是树状的系统,过度僵化,莫拉克另外一个重灾区是‘行政院’,刘兆玄下台,一点也不冤枉。”

  潘建志介绍说,网状结构是美国军方发明的,目的是每个节点都有接受、发布、储存资讯的能力,原本是为了防止核战争等巨大灾变而设计。这一次,台湾网友救灾充分享受到了网状结构的好处,让“阿灾反抗军”号令畅通迅速起而行,让灾区在地青年的“在地声音”经由各种网络工具传递给社会公众。

  Web2.0时代的网络,正在让台湾社会去中心化,走向一个“势力平衡社会”。(陈统奎)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