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琪伟谈两岸旅游业愿景 盼加深民众相互了解(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邵琪伟谈两岸旅游业愿景 盼加深民众相互了解(3)
2010年05月08日 09:21 来源:央视网-海峡两岸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这就是旅游的一个特点,人去得多了,带动的消费就多了。再比如旅游购物,任何一个游客到一个地方,他一定要购物的,购物,可能有农副土特产品,这是一方面。还有工艺品,台湾的琉璃,琉璃产品是很早的,当然台湾还有好东西,有好东西叫红珊瑚,这红珊瑚当然它是限采的,环保,也是个好东西,但它背后就是加工,加工制造,一条龙的。台湾实际上农业的科技还是不错的,还有电子产品,也有一部分电子产品的。这对于大陆游客来讲,这是很好的一些旅游纪念品,一些旅游商品,但对台湾来讲就带动了它二产的发展。第三产业,那就肯定关联度更多了。我们说的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跟第三产业都密切相关。

  而且随着现在发展,将来如果说一年一天去1万人,一年就去360多万人,这完全可以实现的。这就对我们的航空运输带来了很大的需求,现在大陆的航点31个,每周270多个航班,远远不够。

  除了空中之外,海上是一条很好的线路。我们希望将来能够在海上邮轮旅游得到很好的发展起来,我们已经试了一试,有很好的效果,那么将来需要两岸合作,把邮轮旅游给它发展起来之后,很多朋友既可以坐邮轮到台湾,坐飞机回来,也可以坐飞机去,坐邮轮来,那有些就在邮轮上,一个点游到一个点,可以环岛游,这个效果是非常好的,而且非常适合,随着大陆居民收入的提高,非常适合相当一部分人群,特别是接下来大陆开始进入到老龄化这个社会,现在已经有1.6亿老年人了。

  如果从55岁算到75岁这个年龄段都可以出去旅游的话,是很大一个市场。因此,邮轮旅游,我刚才讲的台湾的健康旅游,是非常好的产品,需要两岸交流。这就是我说的旅游带动的一产、二产、三产方方面面的发展。而这背后,我相信,是解决了很多就业,解决了很多老百姓的收入,我想这两岸的交流都是双向的。所以我希望我们今后在这方面深度的产业合作和发展,能够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来探讨。这样使得两岸旅游业的合作,无论它的广度、它的深度都展现出来了,对两岸人民都是有利的,有益的。

  记者 梦桐:就您所说,近两年来,随着大陆游客赴台游人数的不断增加,应该说大陆游客赴台游的趋势是在不断扩大,而且还是在多元化,就像您所说,那下一步我们海旅会这一方面会做哪些工作?

  邵琪伟:这方面我们方面也有很多探讨、交流。我想,我们应该进一步做的工作,可以做一些策划和规划。第一步,还是要逐步有序地扩大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规模。现在虽然大概每天3000人左右,将来可能会发展到1万人,我们大致要有一个计划,因为如果突然之间一下子在很短时间里面,人去得太密集了,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包括现在反映出来的有些问题,就是在某一个时间段,同时去的人太多,我们想有序地发展,有序地开放,对两岸旅游合作和交流,这都是非常好的。

  第二个,我们还是要逐步扩大一些开放的领域,因为我们还有6个省区市还没有开放,组团社现在140多家,当然现在这个政策也在不断开放。最早的时候,我们是10人左右组团,现在5人都可以组团了,最多时候停留10天以内,现在可以到15天以内了,作为旅游来讲,现在对公务员的开放范围也逐步扩大了。那么这些政策,我们双方还要进一步来讨论,有序地,逐步地来开放,逐步地来扩大,这是我们需要讨论的一个问题。

  第三个就是我们要完善我们的交流合作磋商机制,因为旅游是人流,以人流为主的,那么大量的人去了以后,不可能不发生一点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认为有一点问题不足为怪,我们需要一个很好的工作机制,及时地、迅速地,或者快速地来处理好这些问题。包括入岛之后,入岛手续的便利化。我也知道台湾方面在采取很多措施,在加以改进、改善,能够在比较快的时间里边,让比较多的游客去了以后,快速地就能够入岛,这一些都是一些机制,所以我们想规模扩大了以后,我们需要来进行一些深度合作,深度合作就需要一些机制,乃至将来一些合作体制上我们要完善一下。比如说一个保险,这就需要我们双向合作,但这方面台湾有很多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记者 梦桐:您也说过这是您第四次来到台湾,我相信以后您还会更多次来到台湾。我特别想问您,您对未来两岸旅游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愿景和期盼?

  邵琪伟:我希望今后的发展在人员规模扩大的同时,能够让大陆游客更多地了解台湾历史、台湾文化、台湾老百姓的生活。因为毕竟两岸过去有这么一个历史的过程,两岸一部分老百姓之间的相互了解,民众间相互了解还不够,那么我们想通过旅游这个渠道,直接沟通,直接进驻,不单是一个规模扩大,也要加深了解。

  记者 梦桐:谢谢邵局长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

  邵琪伟:谢谢!您也很辛苦。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