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舟:关于对台决策思维战略调整(5)——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李逸舟:关于对台决策思维战略调整(5)
2009年12月22日 12:51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七、美国因素

  1.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一改此前不久刚刚宣布的“袖手政策”,宣称“台湾地位未定”并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美国所以有所谓“袖手政策”,是当时一方面看到蒋介石集团已经扶持不起,另一方面一度认为中共可能只是“民族主义者”而非苏联式的“真正共产主义者”,从而对我外交政策走向产生幻想与期待,公开承认台湾问题是一种“严格的中国责任”,美国将袖手不再介入。这实际是表示美国将接受我解放台湾的现实。朝战爆发后,美国认为苏联已开始全面操纵东亚“赤化”的战略,同时看到我“一面倒”的外交取向已经明确,所以180度转弯改称“台湾地位未定”。这一做法曾被毛主席讥称为“5月的杜鲁门反对1月的杜鲁门”。这表明,实用主义是美国的最高原则,其对两岸是否统一的考虑取决于对其整体战略是否有利,并没有先验的、绝对不变的立场。

  2.朝鲜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一度欣喜若狂,多方努力想挤进联合国联军参战,企图顺势借助国际势力一举收复大陆。美国为避免战争无限制扩大而予以坚决拒绝。后来美军进驻台湾进行所谓“协防”,首先也是出于台湾的需要。“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要想真正排除美国的影响,必须从台湾内部釜底抽薪,消除台湾自身借助外力与我对抗的内在需要。内外因素如果主次颠倒,我们就会不断地受制于美国,近年的情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八、两岸关系中的基本矛盾与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1.以前,我们曾错误地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当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结果是十年“文革”造成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倒退,代价极其惨痛。我党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全部经验表明,正确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矛盾与运行规律,历来是解决问题、不断前进的首要前提。十多年的情况表明,对台工作也必须首先从理论上认识上解决这一问题。

  2.1988年蒋经国去世不久,被软禁半个世纪之久的张学良获得自由。当时各方面都想通过努力让张回大陆访问,以图在两岸人员往来刚刚开始之际产生轰动效应,甚至促使两岸接触和谈。当时作者就断言:张不可能回来。因为在他完全恢复自由后第一次公开接受媒体的采访中,作者听到了他讲的一句话:“当时蒋委员长主张先安内后攘外,我就是主张打日本;当然现在看来,我当时的主张不一定对”。蒋介石和国民党的逻辑是,“西安事变”打破了他们的战略部署,使中共得以“坐大”并导致最后江山易色。由此可以看出,国民党从被打败后从来就没有认输,毛主席《论联合政府》中所讲的关于中国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选择,至今仍没有彻底结束。我们当时期望蒋经国接受“一国两制”,真可谓是缘木求鱼。

  3.发展到现在,国际上开始将中国与美国相提并论看作世界经济的“双引擎”之一,越来越多的台湾人认识到台湾的前途在大陆,大势不可逆转。国民党(以及广大台湾民众)现在及今后的基本取向就是“等”,等到大陆发展到适当的时候再“统”。连宋在选举前都声称统一要留给子孙后代来完成,充分反映这已成为共识。

  4.上述国民党及台湾大多数民众所秉持的统一观,其趋向不因民进党的上台而改变。固然,民进党现在有“台独党纲”的取向,但国际上一个中国的格局不可更改,两岸总体实力对比与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岛内进一步发展对两岸三通的要求不容回避,这都将迫使民进党作出进一步的转型。时间在我们一边,主动在我们手上。现阶段我们完全可以在思想上进行这种认定:两岸关系的基本矛盾,是中国终将统一的趋势和要求与两岸不同的发展道路及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来越焕发出适合于大陆的生命力与发展前景,我们在发展道路与发展水平两方面都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大陆经济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与完善后,终将使两岸统一水到渠成。

  5.十多年两岸间的互动与斗争充分表明,现阶段两岸关系的主要矛盾,是一个中国的基本格局与这一格局在局部范围内的不完整性、也即“中华民国”在中国主体范围不存在但又确实真实存在于中国局部地域之间的矛盾。漠视对方的客观存在、试图回避或者抹杀这一矛盾,是十多年来两岸关系持续紧张、两岸政治关系迟滞不前的直接原因。客观地面对并妥善地处理这一矛盾,是解构两岸关系对抗局面的关键所在,并将极大地化解两岸关系中统独斗争的因素,为两岸关系的全面发展开辟广阔道路。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