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舟:关于对台决策思维战略调整(6)——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李逸舟:关于对台决策思维战略调整(6)
2009年12月22日 12:51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九、融合——两岸和平统一的唯一道路

  1.这些年来两岸互动中出现的种种情况不断表明,“一国两制”在新形势下必须与时俱进、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以为对台工作开辟新的道路,为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2.不同的性质与内涵,决定两岸统一终将按其本质的规定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经历不同于香港的统一路程。因此,对香港“示范”作用不宜过度期待与夸大。

  3.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反复宣传介绍“一国两制”构想时,曾有岛内外舆论建议两岸走“融合”的道路。经过南巡讲话、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几次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跨跃,两岸总体对比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入世”与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为标志,对台工作已经具备再一次战略调整的基础,使我们可以采取更进取也更有效的姿态,把两岸关系推进到一个经济文化全面融合的新的发展阶段;经过一段较长的时期,从经济实务到经济制度、从法律法制到民主政治建设、从发展道路到发展程度诸方面各领域,逐步把台湾吸纳包容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现代化进程之中,在发展中融合,经融合而统一。

  4.三通后将首先导致两岸经济的一体化,逐步实现经济的统一;其次将导致社会的融合,当台湾人从台北到上海与台北到高雄一样感觉两岸成为一体的时候,将逐步实现社会的统一;然后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伴随着我们整个社会全面进步的进程,最终逐步实现两岸政治的统一。

  十、全面开创两岸关系新局面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A、首先应当在对台研究队伍中进行充分自由的、广泛深入的论辩与思想激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领域、文化领域、法律领域、甚至对政治体制的问题都进行过广泛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对台政策与两岸关系问题也应该在基本判断、重要政策上进行各种重大不同意见之间的充分交流与相互探讨。

  B、目前社会群众对两岸关系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各种议论越来越多,对台部门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重。涉台宣传工作有必要让人民更多地了解两岸关系的复杂性,特别是了解台湾历史与现实社会情况的复杂性,认识统一的长期性与现阶段并非面临着非统即独的选择。从宏观上看,对台工作势必将由政府运作的一项特殊政治任务演进为一个社会的自然发展进程。

  2.关于一个中国原则问题

  A、“一国两制”的与时俱进。(1)建议在有关台湾问题的谈话、讲话中,逐步更新内涵,扩大容纳空间。(2)或发挥以往关于“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都可以谈”的主张,进一步表示“只要双方以一个中国为目标,那么即使台湾方面对一国两制的模式有不同的意见与主张,也可以暂时搁置起来,优先发展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大力促进两岸共同繁荣进步,使统一在发展过程中水到渠成”。

  B、一个中国“新三句”的落实。(1)可以对“新三句”作进一步的解释。我们说“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不仅是指两岸在地理上、血缘上、文化上同属一个中国,同时也包含现阶段分别存在于两岸的政治现实以及台湾方面在国际社会一定范围内代表中国的现实。从两岸的整体现实出发,尊重我国的历史传统以及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在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基础上,找到统一前双方共同支撑与维护一个中国的适当形式。(2)以汪道涵当年对一个中国的86字表述为基础进行表述。(3)以上述精神为基础,还可以有其他更多表述。

  C、“一中各表”与“宪法一中”的适度肯定。目前台湾当局回到当初国民党“一中各表”的提法已比较困难,但再使用各种具有隐约统一意味的概念则不无可能,由于陈水扁已经申明“修宪”不碰触“领土主权”问题,所以这种情况出现时不妨予以适度肯定以资引导,甚至可以视同以某种方式回到了“九二共识”,以恢复两会商谈。

  3.关于外交上的安排(“外交休兵”)

  (1)经过多年斗争,涉台外交斗争大局稳固。总体上看,继续打掉台湾现存22个“邦交国”已无实质意义,而且极易招致台湾民众对我反感与敌视。最好的办法是经过有关渠道沟通后维持在这个水平,要求台不再谋求新的“邦交”,我则不再对其“挖墙脚”。(2)从以往亚洲开发银行、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情况看,台湾最终进入世界卫生组织不可避免。在台湾方面态度有所改变后,可经过沟通由我主动在世卫组织提出动议,允许台湾以适当身份参加(这是一个重大机遇,不可轻忽)。 (3) 两岸关系缓和并在商谈、三通等有一定进展后,可允许台湾官方人员以“台北领导人”、“台北立法机关负责人”、“台北经济部长”等等名义出访。

  4.关于“三通”问题

  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不以政治分歧影响两岸经济交流的精神,只要对方不是讲“国与国”,能通则通,能早通就不晚通,能通就好。

  5.请我领导人择机向台湾人民发表重要政策性谈话

  在营造充分的条件与气氛后进行。要点为:(1)对台湾人民近代以来包括在战后回归后特殊历史背景下长期遭受的苦难与不幸,表达祖国人民的慰问与关怀。(2)从台湾人民创造“四小龙”经济奇迹与大陆人民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两条线索,指明两岸合作、共创民族复兴大业的巨大潜力与光明前景。(3)阐明前文所述一个中国的精神,宣示两岸在发展中走向融合的统一道路。(4)希望台湾人民不分省籍,相互包容,一切向前看,共同维护台湾的稳定发展,为台湾和中国的总体现代化继续做出贡献。(5)呼吁两岸商谈,只要谈起来,一切好商量,包括妥善解决台湾在国际间如何活动等重要议题。(6)表明我有信心有决心在和平方式下以发展和融合逐步迈向统一。

  6.以上各项仅为基本精神,具体细节尚非常复杂,有待条件具备后由职能部门详加推敲。

  十一、结束语

  当这篇文字可以收笔的时候,作者感到片刻的轻松;但随之而来依然是难以抛却的沉重。笼罩在两岸关系中的层层迷雾实在是太深太重了,我们大概还要花费相当的时间来凝聚相应的思想洞察力与认识穿透力,甚至不排除要经过两岸间一次更大的冲突后才能达成。

  如果说,以往十数年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早已被作者的思维逻辑所涵盖、所前瞻;作者相信,在并不需多久的将来,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仍将继续印证作者今天所言不谬。作者由衷希望,未来的印证,对我们来说能够属于正面,而不再来自于负面。

  *2000年、2004年两次台湾“总统”选举后,本文作者曾分别以《两岸关系总批判》、《实现国家统一理论创新与对台工作战略调整》为题,对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作出总体分析并在一定范围内提供参考,受到高度重视。文中所述史实及对台海局势演进过程的分析,对深入学习领会2005年胡锦涛“四点意见”以来中央一系列对台方针政策具有参考意义。原文35000字,这里撷取其中重要段落与核心论断刊发,供关心两岸关系问题的读者参考。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