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反思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

2010年11月18日 13:43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日前,新华社资深记者杨明撰文《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因为被网站加了个“金牌第一反成讽刺”的标题,引起了热议。文中,杨明举出一连串的官方数据:目前,中国有1.6亿人是高血压、1.6亿人高血脂,有2亿人超重或肥胖;城市里,每5个孩子就有1个小胖墩儿,高中生里85%以上的学生是小四眼儿;和日本孩子比,我们的中学生在身体素质多项数据上差很多;我们参加运动的体育人口只有28%,人均体育设施在世界上排百名开外……在亚洲,我们的体育人口和体育设施人均比绝对排不进前10名,就在中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这20年中,中国人的体质正在明显滑坡!在这个背景下,杨明发问:“我们的金牌总数是世界第一,亚洲绝对第一,这难道不是讽刺吗?难道这不令我们汗颜吗? ”因此,他提出淡化精英体育,将体育回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本质上,更提议让业余选手参加亚运会。

  文章一出,果然引起媒体和网友的激烈讨论,支持者认为这才是避免中国体育畸形发展的方法,反对者认为这对对手不尊重。而中国亚运代表团副团长、江苏省体育局局长殷宝林针对此观点的一连串反驳最为尖锐,“竞技体育争金牌有什么错?竞技体育争金牌和发展群众体育有什么矛盾? ”他甚至直指杨明个人“某些记者为出名,总是炮制一些所谓‘高论’,这简直是颠倒是非!我们代表团的同志都不会予以理会”。对此,昨天上午,杨明再发《谁在颠倒是非》,回应质疑,并将“唯金牌论”推向又一个高潮。

  唯金牌论运动员压力大 “输了对不起国家”

  历来,中国选手很难在比赛中做到像欧美选手一样的“享受比赛”,而本届亚运会记者在广州发现,哪怕中国代表团200枚金牌破历史纪录指日可待,运动员的压力仍然很大。包括林丹,赛前“超级丹”也坦言,他没办法做到像陶菲克一样享受比赛。前天举重赛场,男子77公斤级比赛中苏达金6次试举仅一次成功,失利后自抽耳光,表示对不起国家。游泳拿了铜牌的张琳,虽然明白自己正处于调整期,很难在亚运会获得好成绩,但金牌让朴泰桓拿走后还是垂头丧气颇受打击,哪怕微博自我安慰“一切都是浮云”,但脸上明显就有一块乌云。这样的大环境,运动员别扭,网友更别扭。有人戏谑:“运动会就是一群需要运动的傻兮兮的在看,一些需要休息的傻兮兮的比赛。 ”

  在亚洲,目前只有两个国家还保留着“举国体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朝鲜。昨天上午,当朝鲜队朴明元在男子10米移动靶混合速项目夺金,他和南非世界杯朝鲜男足的郑大世一样,激动得泪流满面。我们尊重运动员永远争先的拼搏精神,也能体会在亚运会上看到自己国家国旗升起时的爱国情感,但带着这样的情绪比赛,运动员是否太沉重了点。

  亚运会热闹的场馆边上,根据广州当地媒体报道,二沙岛刘翔的驻地已经清场,只留了一扇小门还有武警24小时把手。这样的环境,刘翔怎么轻松得起来,亚组委需要他这块“金牌”保证,体育总局也指望靠他在伦敦奥运会多一个争金点,周围的人心态都那么不平常,怎么要求刘翔保持一颗平常心?全国人民又怎么不对他增加期望?

  项目可持续发展 需走职业化之路

  “翔飞人”为备战亚运被关进 “鸟笼”,李娜却可以自由选择不参加网球女单的比赛,这就是职业选手相对专业选手的优越性。身处一个发展完善的WTA系统,李娜的训练、比赛都可以自由安排,网管中心主任孙晋芳和总教练蒋宏伟也大力支持,他们能很自信地说出“大满贯和奥运会金牌都是荣誉”的话。哪怕今年亚运会,中国女网只有彭帅挑单打大梁,孙晋芳也能笃定地说:“亚运金牌对职业选手不重要。 ”还有台球以及棋类选手,他们身处于一个可持续的职业机制中,虽然也是国家培养,还配备国家队教练,但因为市场化开发较成功,不仰仗国家拨款,因而队伍上下夺金压力也不大。

  去年高球入奥,高尔夫这项“富人运动”开始回归体育项目的本质。但与一般竞技体育不同的是,中国高尔夫发展二十年,高尔夫人口每年成几何级数上升,但2007年职业选手刚刚突破100位,去年加上职业教练约200人。这与美国的乒乓球情况类似,乒乓球人口200万,北京奥运会前自愿报名的奥运会集训选手招不满200人。或许这就是良性发展的体育吧,有大批爱好者,也有一些自愿从事专业训练的运动员,选择权全在个人,哪种方式都是参与。经济基础让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运动项目,更可以不计较运动成绩。

  一枚金牌七个亿 不如真从娃娃抓起

  根据官方报道,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对各国健康寿命做过调查,位居第一的是日本,中国位列第81。

  我国有5亿人处于亚健康……这样的数据,显然与殷宝林副团长“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不矛盾,竞技体育上去了,就会带动很多喜欢体育的人群,对群众体育的发展肯定有好处,竞技体育运动员退役之后,也可为更多的体育爱好者提供更专业的指导”的观点不符。 2010年中国群众体育人口没有增加,除非你把在家打游戏算 “电子竞技”,归在体育下边儿。

  恰恰相反,在国家倾向性地投入竞技体育,尤其奥运项目后,学校体育的发展被相对阻碍了。根据《体坛周报》报道,雅典奥运会后,有人算过,一枚金牌国家投入七个亿。奥运会冠军直接奖励数百万,山东省的全运会冠军是50万加一套住房,网友批评乱花纳税人的钱。但另一方面,中国足协搞了15年的职业化,也仅能向2000所学校每年拨2万元开展足球运动。根据资料,中国目前登记在册的足球运动员总数只有25823人,相对于乒乓人口的1000万,就别埋怨中国足球成绩不好了。长此以往,家长愿意把孩子送进足校,就算为国家做贡献了。

  篮球、排球项目前景同样令人担心,在体育职业化、市场化的今天,个人项目更受家长欢迎,集体项目若没有学校扶持,很难普及。甚至北京奥运会,51枚金牌中仅有女子四人赛艇是三人以上的团队项目。黄健翔说,50枚金牌抵一枚足球金牌,从影响力的角度说此话不错。毕竟基础类集体项目是一个国家体育整体水平的反映。这里我们不妨看看日本是怎么做的,据日本奥委会官员介绍,他们的运动员一般进入初中才开始专业训练,然后进入专业度较高的“特色高中”,继而与其他学生一起升入大学,只有少数运动员是进入专门的体育学院。而大学毕业之后,运动员往往进入一些著名企业,其主要工作当然还是训练和比赛,但同时也能获得企业的资助。简单一句话,资金也解决了,国家负担也轻了,运动员退役后生计也有了保障,基本的市场建立起来,值得中国学习。

  反观中国体育的现状,唯金牌论的背后其实是唯金钱论,唯利益论。领导靠运动员的金牌做政绩,运动员只有拿金牌才能上好大学,拿赞助,改变命运。这种双向的孤注一掷的弊病不改变,中国体育就永远只能一条腿地不健全下去。

  ◎声音

  张斌(CCTV5评论员):请不要对双方的讨论产生概念上的混淆,杨明的言论反思金牌,并不是不要金牌,而是对于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化生活方式的一种讨论。看看三大球,你就会知道,传统的体制已无法解决中国竞技体育遇到的所有问题了,而中国体育怎么可能仅仅是竞技体育呢?

  徐济成(资深篮球评论员):如果我们也有美国NCAA那样的大学体系,也有德国庞大的青少年分级联赛,为什么不能派我们的大学生队和业余队参加亚运会呢?而我们的CBA职业联赛,就不必因为一线队员都上亚运而延期。职业体育和亚运会,球迷两者得以兼得。而且中国体育的基础和人才储备,也会形成真正的金字塔形状,不是目前这种一根竹竿,砍了就必须从头再种的局面。所以“青黄不接”会成为长期以来中国体育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金牌是个好东西,千万别让它不是个东西了。

  妙红(著名评论员):殷局长要记者杨明先搞清什么是奥运精神后,再去做那些“颠倒是非”的事情。

  一名体育局长对一名记者的评论如此光火,看来杨明的确是踩到了局座的尾巴。殷局在批驳时说了,奥运精神就是“更高更快更强”,运动员不拿金牌,难道去拿耗子多管闲事?我们并不否认“更高更快更强”是奥运精神一个组成部分,但奥运精神是要每一个人都去做更高更快更强的事情,而不只是那千把名运动员。

  《北京青年报》:只有让体育回归到公众强身健体的本质上来,推进公共体育资源全民共享,才能实现全民族的强健。而一个强健如虎的民族,的确不需要金牌来证明。诟病“唯金牌论”,更多的是呼唤体育本质的回归。

  《南方日报》:“针尖对麦芒”,但也各有各的道理。在我看来,杨记者显然不是在“颠倒是非”,他是有一点着急,至于操之过急。如果像他说的派业余选手参加亚运,前提须是改变我们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训练少数精英运动员以发展体育的举国体制;这个前提不改,换上哪个官员主管、领队,都会把成绩放在首位。否则,国家投入那么大,运动员们没个好成绩,如何对得起国人?

  《半岛晨报》:金牌多惹谁了?亚运会和奥运会的金牌反倒有助于让中国人走进运动场。亚运会开赛3天,中国体育代表团夺金如潮。此举引来某些人的不快,他们认为我们应该派业余的大学生选手参赛,改变一家独大的现状。对于此等“高见”,笔者实在不敢苟同。首先,派业余选手参赛是对对手的不尊重,有违体育精神。其次,少让中国选手拿金牌,也是对运动员的不尊重。中国运动员和亚洲各国的运动员一样,为了备战亚运会刻苦训练,在比赛场上奋勇厮杀,我们怎么能漠视他们的付出,我们怎能淡看他们为国争光的拼搏。中国队1974年参加德黑兰亚运会的时候,我们的金牌数才排在第3位。那个时候怎么不见有人出来说“派业余选手参加亚运会的言论”?中国竞技体育的成功是几代体育人“流血、流汗”拼出来的。

  《燕赵晚报》:金牌是金牌,体质是体质。竞技体育并没占用群众体育的资源,就好像“老大”没抢“老二”的馒头,“老大”只是吃了属于自己那份而已,要批评,就该批评宁可把馒头放坏,也不把馒头给“老二”吃的家长。

  新华社记者杨明回应某局长质疑:谁在颠倒是非

  前几天写的一篇 《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稿,由于触及到中国体育的敏感神经,引起大家的热切讨论和关注,支持和反对者都有,我认为这绝对是件好事。只有经过大讨论、大碰撞才能对中国体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梳理;才能看清方向、走出误区,才能使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体育健康发展。

  这场大讨论早晚都要到来,因为,它根本就不是新话题,以前一直被压抑。希望我那篇不成熟的文章可以引起一场不同观点的大争辩、大反思,促使体育真正回归本真,改变重视竞技体育,忽视群体体育的畸形现状,使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均衡发展,使国民体质明显滑坡的现状得以改善。

  在这里,我对支持和反对我观点的人都表示感谢,但是,对于某些恶意的人身攻击,感到有回应的必要。需要强调的是,我今天是以个人身份发表看法,文责自负。

  先申明一下,网文的“金牌第一反成讽刺”是网络编辑“提炼“出来的,虽然有些断章取义,但吸引了眼球,引爆了争论,也算好事吧。

  有些人认为我反对国手们大赛夺金,可能是没有说清楚,在新华社文章中也不便说清楚。这里明确表态:我并不反对我国选手大赛争金,但反对“惟金牌论”,不赞成国内的专业选手隐瞒真实身份,以业余选手名义与其他亚洲国家的纯业余选手争夺金牌,有人说,以这样的方式求胜,说轻了是不诚实,说重了,就是“欺骗”,对此,我有同感。

  亚运会上争金牌的确没错,但要在一个公平的舞台上。大概许多人不清楚,当今亚洲,只有中国、朝鲜还采用专业队模式培养运动员,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世界罕见。也就是说,我们参加亚运会的选手绝大多数是国家养的专业选手,而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选手都是业余的(日、韩有些职业选手除外),他们或者是学生,或者有其他工作,体育只是爱好。就连日本足球队中也有6名大学生。用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比拼,在许多项目上,我们当然占尽便宜。

  下面我想回应一下某局长的批评。

  观点一:“某些记者为出名,总是炮制一些所谓‘高论’,这简直是颠倒是非! ”

  回应:我写那篇东西不是为了出名。我儿子都快娶媳妇了,早过了想浪得虚名的年龄。要说出名,8年前,我写《黑哨》时就出大发了,没觉得有趣,反倒得罪了许多人。这次,依然会得罪您这样的体育官员,可以封杀我,但新闻工作者的良知促使我直言。

  写那篇东西不是心血来潮,和“炮制”无关,更非“高论”。我关注中国体育畸形发展的现象很久了,在5年前的南京全运会上,就质疑过 “举国体制”和举办全运会的必要,在今年3月报道两会期间,也写过《体育界委员呼吁高度重视国民健康身体素质明显滑坡》的文章,甚至在4年前的多哈亚运会的第二天,我也写过和此文类似的文章,质疑中国军团金牌一家独大现象。批评惟金牌论和批评中国体坛怪现象的观点几年前就形成了,至今未变。令我感到欣喜的是,以前写这些东西没人关注,这次产生反响,得到大多数人支持,说明国人的观念变了,态度变了。我们的官员不能一听到质疑声就跳。“颠倒是非”这个大帽子建议谨慎用之,孰是孰非尚无定论。我没有破坏亚运气氛,扰乱军心的念头,小文引起争论也出我意料,这其实说明这场讨论太有必要,是对中国体育的深层面思考,应该给予支持才对。

  认真读过我那篇东西的人应该明白我想表达的意思,有些话没有说到位或引起误读,那是我水平不高,但观点很清楚,那就是:不能惟金牌论,增进人民健康,发展群众体育比只抓竞技体育金牌更重要。谁也没把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对立起来的意思,都知道两手都要抓,这种提法都十多年了,问题是,以往谁认真抓群体了?金牌已经变成了政绩工程,和地方官员抓GDP一样,路人皆知。

  观点二: “竞技体育争金牌有什么错?不争第一还谈什么 “体育精神”、 “奥运精神”?

  奥运精神就是 “更高、更快、更强”,如果参加比赛不想着去争取金牌,那还搞什么体育?还参加什么比赛?如果竞技体育不争金牌,那就违背了体育精神,甚至违背了体育道德。”

  回应:竞技体育争金牌的确没错,但把争第一等同于 “体育精神”和 “奥运精神”,以及奥运精神就是“更高、更快、更强” (注:应该“更快”在前面)就错了! 〈奥林匹克宪章〉里明确写到: “奥运精神是增进理解、友谊、团结、共同发展”,更快、更高、更强只是口号,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除非服用兴奋剂。可以看到,奥运精神是宏大的,绝非定位在金牌和争第一上。我国的体育官员对奥运精神的误读不是个别现象,难怪会出现方向上的偏差。

  另外,体育到底是什么,毛主席早就说到位了: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包括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其中,增强人民体质是最首要的,竞技体育只是体育的组成部分,而金牌只是竞技体育的一部分,不能以偏概全,前些年,没有抓好群体工作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

  观点三: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并不矛盾。

  回应:同意这个观点,谁都希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可以两翼齐飞,但是,现实如何呢?

  体育管理部门早在十几年前就出台了 “奥运争光计划”和 “全民健身计划”, “两翼齐飞”的口号已经象“足球要从娃娃抓起”一样,喊到我胡子都白了,但是,谁认真抓了?为何这么多年体育主管部门一直把重点放在竞技体育上,群众体育衰微到甚至不如60年代的水平。一方面是竞技体育辉煌到顶点,一方面是国民身体素质,尤其是青少年健康,持续滑坡?逻辑上两者不矛盾,但在各省市高度重视金牌,把体育当作政绩工程后,谁都看到了两条腿只剩下一条腿。当然,搞好群体工作需要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和全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自从北京奥运会后,政府开始重视全民健身,采取了许多举措;刘鹏局长上任后,全民健身抓得很紧,这两年已经有了起色。

  至于 “竞技体育就是要拿金牌,美日韩如此,外国都如此”的观点,我在前面已经发表看法了,补充几句。

  竞技体育争金牌没有错,但争到了世界第一、亚洲第一后,我们是否该回头看看我们走的脚印和路径是否发生过偏差? 20年前,大赛金牌的确鼓舞过我们,当时的我们的确需要体育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但是,现在中国各方面都在创造奇迹,国家强大了,国人心态也在变。能多拿金牌自然好,但必须要建筑在国人体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才有意义。

  奥运金牌少了,日本后悔了,真的吗?日本开始学我们的举国体制了吗?政府也给他们的柔道选手组建了专业队了吗?他们的国民身体素质是在不断下滑吗?

  体育市场化、职业化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我认为中国体育的体制和机制改革正处十字路口,指望中国体育能有个华丽的转身不现实,但相信中国体育的体制、包括运动员培养模式都会慢慢和国际接轨,这一天早晚会到来。

  最后,声明一点。我不是专家,我的观点可能有不正确之处,或许有失偏颇,欢迎批评。希望体育界和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和大众参加讨论和商榷,对中国体育现状、未来发展之路、竞技体育改革发表冷静、理智、有深度和建设性的观点。作者:王嫣/倪维佳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体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