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足欲崛起须走留洋路 中国足球的姚明在哪里(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国足欲崛起须走留洋路 中国足球的姚明在哪里(2)
2009年06月09日 09:43 来源:扬子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澳大利亚:无海归则不成队

  如果相比澳大利亚,相信韩国足球还不是最依靠海外球员打天下的球队。澳大利亚队在6场10强赛比赛中同样4胜2平,但0失球的恐怖数据令亚洲各国闻风丧胆,就连日本队在主场都无法敲开他们的城门。

  在今年的亚冠联赛中,相信每个人都看到了澳大利亚A联赛球队的实力,客观地说,单凭澳A联赛球员的实力,在与中超球队的直接较量中同样处于下风。在亚冠联赛的最后一轮比赛中,主场作战的中央海岸水手倾尽全力却输给了全部替补出战的天津泰达,也曾让澳A联赛颜面尽失。

  然而在国内联赛在亚洲尚且无法迈入一流行列的情况下,澳大利亚却在亚洲区预选赛中脱颖而出,以压倒性优势率先挺进南非,靠的是什么?海外球员是唯一的答案,在6场比赛中,澳大利亚队启用了30名左右的海外球员,这一比例在国家队的全部启用球员中超过了90%。可以这么说,没有海外球员的助阵,澳大利亚队连十强赛的边恐怕也碰不上。

  也许澳大利亚人还在努力地让澳A联赛尽快地走进亚洲一流联赛的行列,但澳大利亚队主帅维尔贝克早已放话:根本信不过国内联赛出来的球员。

  对比韩国队海外球员64%的惊人进球率,澳大利亚队则已经堪称登峰造极,6场比赛球队打进8球,全部为海外球员破门,比重100%。

  日本:双轨制的亚洲强国

  为什么说亚洲足球的第一强国是日本而非澳大利亚?并非因为后者并不纯正的亚洲血统,真正关键的一点是,不管澳大利亚还是韩国,他们都可能在漫长岁月的消耗中失去自己的精华,尤其是澳大利亚,如果没有众多海外球员的助阵,这支球队顶多就是亚洲三流。但日本则不然,强大的经济基础为日本足球过去20年的飞速发展带来了雄厚的基础,J联赛是亚洲最有钱的联赛,所以他们也是最好的,他们拥有中田英寿、中村俊辅这样在海外功成名就的球星,但没有这些人,日本队仍然是一支令人忌惮的球队,海外球员给这支球队带来的是经验和稳定,有了这些在海外效力的球员,日本队才能堪称完美。当然日本足球的双轨发展对于大多数经济实力一般的国家来说,只是可望不可及的梦想罢了。

  这次的十强赛,日本人相对韩澳两强,对于海外球员的依赖性是最低的。但苏超联赛的MVP中村俊辅、德甲新科冠军沃尔夫斯堡的日本双星大久保嘉人和长谷部诚以及效力法国的松井大辅等几名球员,仍然是球队稳固的主力人选。

  在球队的全部6场10强赛中,中村俊辅攻入了海外球员的仅有2球,在全部的9个进球中,海外球员的进球比重为22%。但鉴于日本联赛的不同模式,这一效率已然不低。

  中国:足球需要“姚明”

  这是一个不需要赘述的道理,在历届国家队中,海外球员无不成为国家队的核心球员,从范志毅到孙继海,再到李玮峰、郑智。

  从发展方向上看,输入与输出并举的路线将必然成为中国足球的未来发展方向,这一点上我们必然将追溯日本的脚步。但就像日本与中国在经济方面的差距一样,中超联赛的经济环境目前还非常薄弱,这一环节也影响了中超联赛的其他环节无法进入正轨,即使我们从国外可以引进先进的联赛运营经验和制度,没有足够经济基础的带动,整个联赛仍然是一条无法转动的生产线。这是中超联赛的硬伤,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改变的。

  然而中超联赛不能短时间获得提高,并不完全代表中国足球不能,如果说中超联赛是一项长期投资的话,那么球员留洋无疑是短期的投资行为。让国外的优良环境来培养我们的球员,当他们逐渐成熟和提高后,将直接带动中国足球的成绩,长远看来,也能为中国足球带来更多的影响力,这一点,姚明对于中国篮球的提升作用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姚明”的重要之处,不仅仅是中国国家队多了一名2米26的一流中锋,更重要的是,有更多的孩子以他为榜样,走到篮球这条道路上来。

  在新一届高洪波国家队的比赛中,海外球员再一次在比赛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三名海外球员郑智、冯潇霆和周海滨的回归,令中国队的实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特别是曾效力英超的郑智,他在与不在,中国队的中场完全是两种情形。

  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中国足球想要在短时间内有一个长足的进步,大幅度扩大海外球员的基数是关键的一步,这一点上,球员自身的水平是一个因素,而我们给予球员留洋的政策条件,也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俱乐部由于各种原因漫天要价,故意刁难球员出国发展的行为屡见不鲜,不少球员因此错过了出国深造的大好机会,然而从长远利益来看,其实受损的仍然是中国足球本身。

【编辑:刘通
    ----- 体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