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武术的隐秘江湖(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中国新闻周刊:武术的隐秘江湖(4)
2009年06月29日 16: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传承之困

  除了门派众多而产生的复杂“江湖恩怨”,还有一些蓄积已久的问题,让传统武术的传承状况变得相当困窘。

  传统武术旧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师父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基本都会保留一些厉害的招式,不传给徒弟。

  而影视剧和一些传统武师将武术渐渐神化,虽然带来一些武术崇拜者,但也隔阂了更大量跃跃欲试的习练者。“有的武师把武术说得特别玄乎,一开口就是得学10年、20年,吓走了不少人。”马来旺说。跆拳道练习2年半到3年,就可以评到黑带等级;而练习武术,得从蹲马步、腰腿功开始,最后能否“出师”也必须由师父决定。

  更为尴尬的是,即便是特别偏爱武术的成年人,一般都会遇到一个最大的问题——在身边的环境里,找不到去哪里学武。普通的健身俱乐部极少开设武术课,而专门的传统武馆更是少之又少。中国国内的传统武馆甚至还比不上在国外的数量。

  而像“猫耳宝贝”蒋璐霞那样小时候选择去武校学武的人,在现代社会也越来越少。武术和其他项目的体校不同,它不是奥运项目、其赛事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突出,武校学生的出路往往都比较狭窄,据蒋璐霞回忆,她当时的师兄弟有的当了教练,有的则去做保镖、保安。她是当年唯一一个考上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的学生,这是她的校友根本不敢想象的。

  而近年来,武术已越来越显出有些“不入主流”和“过时”了。

  文胜拳传人王安林曾走遍全国访问一些老拳师,“大多数练武术的人很贫困,”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尤其是一些很厉害的老武术家,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却都较低,高端人群很少。”

  采访王世祥是在他不足15平米的平房里,昏暗的灯光下,几只苍蝇围着记者飞来绕去;屋外全是雨后的积水,几乎无地下脚。解放初,王世祥在火车站做搬运工,还养着因“资本家”身份而被抄家的师父骆兴武一家。如今,他没有一点收入,就靠在宣武公园教几个学生糊口,每人每月收一二百学费。“他骨子里很倔,不经常参加场面上的活动。”郝晨说起自己的师傅。

  因而,在很多年轻人的印象里,传统武术练习者都比较“土”,不如跆拳道或者空手道那么“潮”。

  大学二年级时,蒋璐霞曾到北京朝阳区一个开设武术课程的健身俱乐部做兼职教练,“那里的跆拳道和瑜伽课火到排队,但是我去了好久都没有学员来选武术课,到最后我只好带着经理一个人学,”她对记者说。

  而在冷兵器时代,武术曾经是相当流行的,很多人靠学习武术来自卫、谋生。解放前,以张之江为代表的南京中央国术馆在军队中培养大刀队,民间则以霍元甲精武体育会为代表,在老百姓中普及武术,会员曾达到40万之众。尤其在一些武术大省,练武成为了老百姓的习惯。据王安林回忆,他小时候,家乡山东济宁仍有许多武场,没有电视、收音机,几乎家家户户都练武。

  可解放后在国内绝大多数地方,武术几乎已经失去了几千年来与它相依相存的社会环境。武馆传授的方式基本停止,只有部分门派的武术被编成健身及表演套路。

  改革开放初,随着《少林寺》等影视剧的热播,全国又掀起了一轮武术热潮。当时北京三个武校性质的武馆,上课时基本上都是满满当当,一操场全是人。

  而80代末以后,武术热潮渐淡。尤其是跆拳道、空手道等外来格击术越来越热,传统武术习练者金字塔的底部正在不断萎缩,更别提能够训练出顶尖的高手了。

  在武术之国,中国传统武术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困局。 ★

【编辑:刘通
    ----- 体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