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娱乐新闻

中国新闻周刊:《赵氏孤儿》没有“义士”

2010年12月06日 16: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纵观新中国60年来的影人,迄今仍只有他们那一代的导演曾经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和文化追求。如今,他们中只有张艺谋和陈凯歌还屹立在潮头。

  而张艺谋的成功,恰恰在于他完全抛弃了第五代原初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只有陈凯歌,还一直在纠结中努力地弥合这种商业时代下市场与精神追求的差距。可是,当很轴很纠结的陈凯歌变得越发谦卑和平民时,少年凯歌所代表的电影纯真年代也已落下了帷幕

  2010版《赵氏孤儿》 没有“义士”

  在各种艺术形式对其承袭的数千年时间里,“赵氏孤儿”的故事情节、主题表现和价值取向也随着时代的演变,在各个版本中不断流变。2010年,导演陈凯歌用电影版《赵氏孤儿》再次为这个经典故事添加了“平民”版本

本刊记者/万佳欢

  春秋时期,晋国权臣屠岸贾设下奸计,杀死与他不和的赵氏全家三百余口。草根大夫程婴机缘巧合地救出了赵家仅存的遗腹子,又在一个小人物的惊恐中不得不做出了一个最强大的选择:将自己的儿子当做赵家孤儿献出,换来赵氏孤儿的性命。

  看上去,电影《赵氏孤儿》前半部分的情节似乎与那个传统的经典故事基本一致,但导演陈凯歌当然需要对这个旧时故事做出自己的解释。

  《赵氏孤儿》的剧本足足磨了一年半,导演想让这个“程婴救孤”的经典故事变得“可信”,并且“回到常识中”。他认为原先故事里程婴作为“义士”的形象无法说服现代的观众了。

  为了使程婴牺牲儿子的段落更容易为现代人所理解,影片花费大力气处理程婴在一系列“机缘巧合”中卷入赵氏灭门事件的经过;程婴从历史上的“义士”,变成了一个可靠的平民、一个好人。

  因此,在影片后半段,程婴养育孤儿和复仇的动机也从原先的报效家主,变成了替自己儿子报仇。

  而面对似海深仇,他选择的复仇方式很与众不同,甚至有些荒谬:带着赵氏孤儿投于仇人屠岸贾门下,赢得对方的信任、并让其收孤儿为义子。他的想法是让孩子和仇人“相亲相爱”,等孩子长大成人,再“告诉他(屠岸贾),他(赵孤)是谁,我是谁”——若非如此,“我的儿子就白死了”。

  用导演的话说,这个好人实际上成了影片中的“喜剧人物”——明明可以下毒,非要等15年、孩子长大了再去跟仇人说理。“这就是程婴。他用时间去证明生命的珍贵,用肉体面对武器,用非暴力面对暴力。”陈凯歌说。

  程婴在丧子后有过想报私仇的念头,但他决定“很辛苦地做个好人”;而屠岸贾则是他的反面,“做了坏事后想做一好人,最后还是没做成”。

  由此,传统赵氏孤儿的“忠义”的价值观被纠结的人性探讨的主题所取代。

  电影最后,赵氏孤儿成功复仇。当他高喊着“我要为我爹报仇”、提剑向屠岸贾砍过去时,他的“爹”并不是指生父赵朔,而是指养父程婴。陈凯歌认为,程婴的成功在于他这个“就想好好活着的老百姓”用“爱”,而不是“灌输仇恨”的方式对待赵孤,让后者免去了一个“被绑架的童年”,也让他接过了自己的义愤,而不是私仇。

  “屠岸贾、程婴不过都是人,我没给他们一个标签”,陈凯歌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赵氏孤儿》没什么新东西。唯一的新发现是,你要做好事还是坏事、在这一刻你是什么人,都是由当下决定的。” ★

  ●《赵氏孤儿》的历史流变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出于《左传》,而架构基本确定下来则是在《史记》的《晋世家》和《赵世家》中。在《史记·赵世家》里,赵武家族的仇人屠岸贾明确登场,庄姬也不再是《左传》里与小叔子私通、向晋侯进谗的角色。托孤、救孤、抚孤、复仇等情节被司马迁以文学化的笔法一一添加。

  一千多年后,元代杂剧作家纪君祥最早把这个传奇故事写成了一出名为《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的五折一楔子戏剧。该剧在《史记》的基础上强化了赵氏家族和奸臣屠岸贾之间的冲突,程婴的身份也由朋友被改为赵家门客、民间医生。他并没有像《史记》中描述的“取他人婴儿”来救赵孤,也没有带着孤儿隐姓埋名、藏进深山,而是大义凛然地用自己的儿子替换了孤儿,忍辱负重地带他投奔于屠岸贾门下。孤儿被屠岸贾收为义子,长大后得知真相并将其杀掉,大仇终报,救护赵家的众人也受到封赏。

  《冤报冤赵氏孤儿》创作于宋亡之后、种族歧视和政治压迫十分严重的元代环境中,不难看出作者在其中寄托的光复汉人衣冠愿望和恋宋之情。从《史记》中的两人舍命保全赵家后代,到纪君祥笔下的四人牺牲,儒家的忠勇和仁义思想被浓墨重彩地宣扬。

  接下来,《赵氏孤儿》的忠义价值观越演越烈——在明代徐久远的《八义记》传奇中,为救孤儿而献身的人增加到八人。

  无论如何,在此后几百年的中国戏剧发展过程中,这个情节跌宕起伏的忍辱救主故事从来没有缺席。清代以来,从河北梆子剧到京剧、昆曲、秦腔、越剧、豫剧,各种地方戏几乎都改编演出过赵氏孤儿的故事。这些版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赵氏孤儿》传统戏曲版本的主题大多还是落在“忠、信、义”上。

  2003年,北京人艺和国家话剧院几乎在同时将《赵氏孤儿》搬上现代话剧舞台。两个版本都以元杂剧作为基础。林兆华版的《赵氏孤儿》不想以忠奸观念来划分人、淡化道德评判,专门给屠岸贾加入了一段“复仇”的前史,程婴则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最后,被仇人养大的孤儿更是由于不愿意介入上一辈的个人恩怨而拒绝复仇。但“这个戏并没有解决一些思想性的东西”。

  而国家话剧院版《赵氏孤儿》的情节则是庄姬淫乱导致赵氏满门被屠,程婴无奈中承诺救孤。导演田沁鑫希望为“忠孝节义”增加人性色彩:孤儿在两个父亲的教育下长大,在得知义父是杀他亲生父亲的仇人后,他没有执着于复仇,而是思绪混乱、迷茫。他说道:“今天以前我有两个父亲,今天以后我是孤儿,我将上路。” ★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曦】
    ----- 文娱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