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联在服务国家软实力建设中大有可为(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侨联在服务国家软实力建设中大有可为(2)

2010年07月15日 09:32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二、侨联组织在服务和推进国家软实力建设中优势独特、大有可为

  服务和推动国家软实力建设,不同组织、不同群体有着各自的优势。侨联组织在服务和推动国家软实力建设方面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民间优势。国家软实力建设需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交往,尤其需要民间交往。民间交往是使各种民众感受真实、鲜活、健康、积极中国形象的一条有效途径。侨联组织作为人民团体,可以立足国家战略大局,适时适需的主动的开展各种民间交往、交流和交融活动,实现信息互通、文化交流、增进了解、加深友谊、达成共识的目标。侨联组织既可以开展正式活动,也可以开展非正式活动;既可以向华侨华人开展活动,也可以向国际友人开展活动;既可以向国外政府开展交流活动,也可以向国外非政府组织开展交流活动;既可定期开展活动,也可以不定期开展活动;既可以开展“一对一”宣传活动,也可以开展普遍性宣传活动。这种民间活动的灵活性、易沟通性和高接受性是其他组织所不具备的。

  二是海外优势。国家现阶段软实力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健康的中国、积极的中国、魅力的中国,也就是说国家软实力推介和宣传的重点在海外。从国内来看,几千万归侨侨眷的亲属在海外,侨联组织即便在国内开展相关工作,举办相关活动,也就是间接向海外进行宣传;从海外看,几千万华人华侨,他们对祖(籍)国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与国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对祖(籍)国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贡献了重要力量,对国内一举一动都非常关注,与他们交流、交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外,几乎每一个华人华侨都有很多国外朋友,通过外国人自己的宣传宣传、推介,更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由此可见,侨联组织海外优势决定了在服务和推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三是基础优势。国家软实力建设主要是价值层面的推广和弘扬,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价值交流和认同活动。两个几千万是当前海内外基本侨情,是侨联组织开展工作的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有各级各类侨联组织15000多个;海外与各级各类侨联组织有接触、有交往、有共同理念和价值追求的侨界组织、友好社团也以千计,这些组织是软实力建设的组织基础。由此可见,侨联组织在服务和推进国家软实力建设中,既有群众基础、也有组织基础;既有国内基础,也有海外基础,能够为软实力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经验优势。国家软实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经验积累和作用发挥。侨联组织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工作经验。如,围绕国家重大活动宣传中国,成功号召和组织海外华侨华人境外护奥运圣火活动;向海外介绍重大事件真实情况,在2008年西藏“3•14”以及今年“7•5”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后,都采取了有效形式向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社会介绍真实情况,为改变一些组织和人士对事件的片面看法发挥了积极作用;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以亲情中华为品牌,已经在世界各地开展了具有侨界特色的文化交流活动,为促进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开辟了新的道路;与各种非政府组织接触和交流,多年来已经摸索出一套与各类非政府组织交流、合作的成功模式。由此可见,侨联组织在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有利于其在服务和推进国家软实力建设中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五是人才优势。软实力建设,重要人士、知名人士的号召、影响至关重要,能够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侨联组织历来具有人才荟萃的独特优势,不仅有科学界泰斗、政界要人,还有商界巨子、文化名流等等。这些具有特殊影响的人都是软实力建设的重要资源,其能量是巨大和无穷的。可以争取政治界重要人物为推进和宣传中国的和谐世界主张服务,可以引导文艺界名人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服务,可以利用商界巨子为促进中外经济交流和合作服务,可以利用侨界领袖为推动国家整体外交战略服务等。这些人才是侨联组织服务和推进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优势所在。

  六是影响优势。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就是说通过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影响,得到求同存异、凝聚力量、形成共识的目的。多年来,侨联组织通过自身建设的不断加强,为侨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工作触角和领域的不断拓展,品牌活动的强力打造,不仅是在侨界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在国际社会上也具有较高影响。这些影响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不懈努力的结果,而影响力一旦形成,能够形成强大的“磁场”作用,团结和影响一批人物、一些组织,把握工作主动权。由此可见,侨联组织要把长期以来形成的影响力充分运用到软实力建设之中来,利用这种影响力服务和推进软实力建设。

参与互动(0)
【编辑:杨丽】
    ----- 中国侨界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