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批局”深藏广东隆都巷陌 尚存遗址亟待保护——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百年“批局”深藏广东隆都巷陌 尚存遗址亟待保护

2010年11月01日 14:13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明德家塾
许氏后代仍住在明德家塾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有“明德家塾”等12家,专家呼吁尽快修葺保护,将侨批遗址规划做成微缩景观

  “潮汕侨批”曾被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等国内外专家誉为“侨史敦煌”,侨批是海外侨胞通过侨批馆这一民间渠道寄回国内、连带家书的汇款凭证。澄海区的隆都镇是远近闻名的侨乡,侨眷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70%,这里的侨批业曾经一度相当发达。

  一封薄薄的信批,一座或简陋或华丽的侨批馆,为海外华侨和家乡父老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记者近日走访了隆都镇的侨批馆遗址,从一个侧面了解潮汕侨批这一“世界记忆遗产”的来龙去脉。

  跋山涉水送侨批

  澄海隆都镇是远近闻名的侨乡。在海外的侨胞和港澳同胞人数,相当于全镇人口的1.5倍左右,侨眷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70%,这里的侨批业曾经相当发达。这也造就了一种延续近百余年的职业——侨批分批员(俗称批脚)。

  据了解,过去经营侨批的民间机构为“侨批局”,批局设有经理、司账、司库和几名批员。隆都镇的潘得勤老人家里祖辈三代都是分批员,称得上是“批脚世家”。分批员晴雨天都会带着特殊的长柄雨伞,除了能够遮阳挡雨充当打狗棒外,据说还有避邪的作用,长柄雨伞因此成了送批人的标志。此外,竹制的市篮、大斗笠、白帆布袋也是职业送批人的标准装备。

  当年送侨批的时候,潘得勤每天刚天亮就得出发送批,风雨无阻。徒步将批信、批款送到侨眷手中,再将侨眷写好的回批一件件收起,寄回给寄批人作为信款收到的凭证。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批脚”越发见少。据了解,在隆都镇像潘得勤这样在世的“老批脚”只有十来个人。他们都曾不辞劳苦、跋山涉水,甚至冒着盗贼抢掠的生命危险,把侨眷的书信汇款送到翘首等待的亲人手中。

  他们送达的批信虽寥寥数语但语重千钧,隆都镇妇联主席陈伟钿向记者出示了几份“有据可靠”的批信。里面多是问候平安、问及家庭婚丧喜庆、生老病死、子女入学、就业等,平淡的语言却传达了海外华侨对祖国、故里的赤子之心和对家人亲朋的关爱之情。而从海外汇来的侨批款源源不断注入汕头本土,成为当时本地民众的一个主要生活来源。

  据介绍,过去设在隆都的各类“批局”有12个之多,现在这些批局有的保存完好,比如许福成侨批馆“明德家塾”,有的则亟待修葺和保护。在隆都后沟村的一条深巷中,记者看到了万兴昌批局的遗址。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长期从事侨批文化研究的陈璇珠老师介绍说,万兴昌信局汕头分局1916年开始经营,投递范围遍及潮梅各地,最鼎盛的时期拥有领证的批脚40多人,月批信量达3000多件。如今历经沧桑后楼体已坍塌,只剩下断壁残垣静静地伫立着。

  侨批局浓缩百年侨批史

  一枚枚发黄的、曾“抵万金”的侨批已经渐渐被人们淡忘,然而不可忽略的是,百年来它曾是联系海外侨亲的情感纽带。

  同样不可忽略的还有作为海内外亲人互通信息的重要渠道——侨批馆,隆都镇如今还保存这过去投递分发侨批的侨批馆遗址。

  侨批馆,后改称侨批局,有固定的营业地点,定期收集、解送、投递侨批,并给寄批人开收据或盖“馆记”戳为证。当时的侨批局,既负有收付款项的金融汇兑功能,又担有传递内外消息的信使任务,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经济实体。

  在隆都镇仙地头村,有一处名为“明德家塾”的老宅,如今保存得比较完好。它是曾风光几代的许福成侨批馆,经营着侨批分拣派送业务。这座老宅的现任主人许柏浩也已到古稀之年,许福成侨批馆是他的先祖许若德和许若明两兄弟创建的。

  “当时是家里的华侨从泰国运回一船船的‘龙银’,花费了10年才建造了这座大宅。”据许柏浩介绍,这座宅子属于早期的中西合璧风格,占地6亩,面积近4000多平方米,内外建有房屋80多间,是典型的潮汕“驷马拖车”格局。正屋大厅供着几代祖先的画像,墙上的石碑还刻有一篇祭文,记录着他的先祖创业起家的历程。正座、火巷、后包各有两条灰梯通往二楼,在二楼可畅通全座,后包两侧三楼设有更楼,俨然是陈慈黉故居善居室的缩影。宅里的花园种着华侨从泰国移植来的果树,但因疏于打理早已杂草丛生。

  许柏浩老人就是在这所大宅里出生、长大的,由于当时年龄尚小,他并没有参与过侨批的派送或者经营工作,但是在他的记忆中还存有一些片段。“当时我们家的批局有10多个‘批仔’,一个人负责几个乡里的派送工作,每次送批都有四、五个人结伴同行。”

  尚存遗址亟待保护

  国学大师饶宗颐曾指出:潮汕侨批非常值得研究,从中可以看到那时候的潮人在那些国家及其活动还可以从潮人的活动中看到那些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状况。大师的这一千金之言引发了一阵侨批热,侨批魅力也开始为世人所瞩目。“潮汕侨批是海外潮人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文化遗产,必须利用好这笔遗产。”隆都镇侨联主席许守质告诉记者,侨批业虽然已经淡出了历史,但一百年来它曾是联系海外侨亲的情感纽带,它所代表的深厚的潮汕侨文化不能被淡忘。

  谈及隆都镇这些尚存的侨批馆遗址,许守质觉得如果政府没有加以重视和保护,会非常可惜。在他看来,这些遗址就是见证百年侨史最好的教材和宝贵财富。这些侨批局遗址虽然曾引来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但是很多保护的措施还只是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他希望政府能够投资或组织财力,将这些侨批文化的资源整合好。效仿深圳的世界之窗,将隆都的侨批遗址做一个微缩的景观。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完好地留传下去。(余文琛 林晓彬 摄影报道)

参与互动(0)
【编辑:杨丽】
    ----- 中国侨界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