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桑梓情怀赤子之心 海外乐从乡亲故乡行

2010年11月09日 14:37 来源:佛山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乐从海外乡亲参观罗浮宫国际家居博览中心 (张明术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户籍人口10万的乐从,海外乡亲有6万多人。华侨华人因素是推动乐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多年来,海外乡亲不吝万金支援家乡建设和公益事业,提供资金、技术和信息推动乐从经济进步,关注家乡教育、医疗和慈善事业……

  11月7日、8日,参加世界顺德联谊总会第七届恳亲大会的260多名乐从籍乡亲回到家乡,寻根访友,参观新貌,共商乐从未来发展大计。

  顺德第一批华侨来自乐从

  11月6日,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60多个社团、1200位顺德乡亲重回故里,参加世界顺德联谊总会第七届恳亲大会。11月7日,顺德乡亲展开镇街新貌巡礼。来自13个海外华侨社团的260多名乐从乡亲参观了东平新城、钢铁市场、黎时煖松柏大学和罗浮宫国际家具博览中心等地,看到乐从城市新貌,感受到故乡的巨变,海外乡亲赞叹不已。

  在黎时煖松柏大学,老年大学的学员们组织了精彩的粤曲弹奏、太极扇表演,看到如此地道纯正的乡土文化,长年生活在海外的乡亲们纷纷与之合影留念。在罗浮宫国际家具博览中心,来自美国的欧洲的几位乡亲竖起大拇指,连呼“厉害!”看到全世界最大的家具市场,海外乡亲们无不叹为观止。

  这次恳亲大会有一个特别的现象:乐从乡亲特别多。此次回乡参加恳亲大会的1200多位海外乡亲中,祖籍乐从的达260余人,占比近1/4。然而乐从户籍人口仅为10万,占顺德8%,如此的比例悬殊,足见乐从华人华侨数量之盛。事实上,顺德历史上第一批华侨就是乐从水藤人。顺德人侨居外国的历史,比顺德建县的历史还要长。黄萧养起义失败后,明王朝大举清乡,严缉起义者,乡民义兵大批外逃,为逃避朝廷的缉捕,乐从水腾乡的一群村民和义兵背井离乡,外出逃亡。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冒险乘船沿南中国海边缘航行,辗转飘流至印度登陆,以出卖劳动力为生,并繁衍至今。

  远赴海外拍摄《乐从人在他乡》

  乐从移民记载已有500多年历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乐从镇侨居海外及港澳台地区的乡亲逾6万人,广泛分布在28个国家和地区,侨乡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华侨们的乡情浓厚,他们心系家国,时刻关心着家乡的发展状况。

  为将乐从旅居海外及港澳台地区乡亲桑梓情怀,以及在外生活的奋斗史、创业史等情况作记载,乐从镇创新性地对侨胞历史进行梳理和拍摄。2008年,乐从镇派出采访组,远赴海外,沿着当年乐从人迁徙到海外的足迹,进行拍摄报道,并制成特辑,命名为“乐从人在他乡”。目前,已经走访了南非、澳洲、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采访了马荣业、马江浦、梁职臣父子、周宝生夫妇,黎时煖、韦应恒、何锡超、霍广镜、吴荣恪、陈澧信等侨领及乡亲。

  海外侨胞的慈善义举

  超过6万遍布全球的海外乡亲缔造了“海外乐从”,这6万乡亲既是乐从全球化的先锋队,也是殚精竭虑建设新乐从的生力军。

  秉承着中华民族“达则兼济天下”的优良传统,一待事业有成,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乡的建设中:在鸦片战争之后,海外乡亲带回机械缫丝技术,使乐从和顺德成为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积极支援家乡建设和公益事业,一大批邑贤不吝万金慷慨资助乐从的建设和公益;改革开放后,更多的海外贤达带回资金、信息和管理经验,推动着乐从从旧貌换新颜的同时,更关注乐从的教育、医疗和慈善事业……

  历代尤其是当代乐从海外乡亲的崇德乐善之举,为建设乐从做出了表率。他们或注重教育万金济学,或惠及乡邻义周仁里,或捐赠医疗力推公益。黎时煖历年来捐资超过800万元,用于发展教育医疗事业;陈光鉴先生捐资400万元用以改善生产设施,修筑、改造道路,支持乐从教育福利事业;刘胜昭先生1979年来,共捐资港币1500多万元,建医院、盖学校、做福利;陈登先生及其家人对故乡的历年捐赠逾3200万元,为乐从兴教育才做出巨大贡献;韦应恒先生1987年捐资建设乐从桂凤中学,至现今合共捐资1500万元;岑松江先生,多年来共捐资近700万元兴建学校、道路、运动场等社会福利项目。

  去年10月18日,乐从镇举办了大型慈善文化活动。海外社团及港澳乡亲近300人回乡踊跃参加,踊跃捐输,在社会各界尤其是海外及港澳乡亲、工商界的热切关怀下,活动共筹集资金4000多万元,其中属港澳乡亲捐赠港币1846.8万元,人民币350万元。活动的举办将慈善文化、慈善精神在全社会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宣传和传播,也展现了海外侨胞的慈善义举。(文/朱忠兵 图/张明术 张嘉颖 朱忠兵)

参与互动(0)
【编辑:杨丽】
    ----- 中国侨界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