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随专家参观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 市民向华侨致敬

2010年11月16日 09:49 来源:江门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令人震憾的华侨华人墙下,张国雄教授与读者、网友留影。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11月13日上午,从70多位报名中者抽出的30多名幸运读者、网友来到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参加由江门日报社和中国江门网组织的参观活动。在张国雄教授的引领下,大家近距离接触了五邑华侨华人史。

  在郑潮炯的塑像前,人们久久伫立,聆听张国雄教授讲述郑潮炯的“卖子救国”的故事。“有国才有家”,张国雄教授指着墙上的几个大字,动情地说:“以前郑潮炯这样说,现在他的后人也这么说,这不是大空话,而是一种真实情感的表达。”

  “感谢江门日报社组织这么好的活动,使我有机会参观华博馆,听到张国雄教授的现场讲解。”市民钟志权说,参观这次展览收获很大,十分感动,向华侨华人致敬!

  亲身体验用心感受历史

  读者、网友参观华博观,最大的看点是10月底才布置完成的“五邑华侨史展”。该展览分为金山寻梦、海外创业、碧血丹心、侨乡崛起、侨乡新篇、华人之光等六大部分。大家怀着对华侨华人崇敬的心情,跟着张国雄教授逐一参观,不时被展览的内容所感动。

  在机关单位工作的谭晓燕说:“金山寻梦的那部分内容令我感到震撼,特别是‘卖猪仔’的历史让人心酸。而碧血丹心部分中,华侨华人为祖国抗日捐款,特别是郑潮炯卖子救国的事迹让我感动,深受鼓舞。华侨华人的奋斗史教育我们要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互动性和参与性,以及声、光、电等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是此次“五邑华侨史展”的鲜明特色。

  在当年“猪仔”所乘坐的狭小“船舱”里,读者、网友们看着窗外的浪花,身体摇晃着,亲身体验到“猪仔”当年在大海上颠簸是何滋味。随后,读者、网友们又“乘坐”解放前的长途班车、新宁铁路上的火车,看着屏幕上五邑乡间景象从眼前飞驰而过,大家仿佛回到了从前,时光倒流。

  在展览中,马慧莹和她的儿子第一次看到了解放前的长途班车和老式火车头,感到既惊奇又新鲜。“五邑侨乡受西方影响,人们的思想很开放,解放前的交通就很发达,我作为江门本地人,感到十分自豪。”马慧莹说。

  当看到满脸沧桑的华工站在甘蔗园的图片时,钟志权的内心感到了强烈的震撼。“华侨创业史也是一部血泪史啊!”钟志权感叹说。

  11月13日上午,市民谭月好特地带上她的亲友区荣来参观展览。区荣是从香港回来的,10多岁就离开家乡到香港打工,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看了这个展览,我知道了我的根在什么地方,看到了家乡巨大的变化。”因为激动,区荣的声音有些哽咽。

  张国雄义务讲解受追捧

  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是“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首席专家、华侨史专家、华博馆项目学术总负责人。很多读者、网友都是冲着“张国雄教授亲自讲解”来的。“这个机会真是太难得了!”市民钟沃同高兴地说。

  记者注意到,在一个多小时的讲解过程中,张国雄教授声音洪亮,很少喝水,当我们把一瓶矿泉水递到他手上时,他又把矿泉水让给了一名五邑大学的学生。

  “你为什么愿意放弃周末休息时间,来为我们讲解呢?”记者问。

  张国雄教授说:“我热爱侨乡文化研究事业,五邑华侨华人历史感动了我这个外乡人,这个展览是很好的市情教育、侨情教育,我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五邑华侨华人历史。”

  张国雄教授生动而精辟的讲解,受到读者、网友的一致称赞,“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不虚此行”。

  谭晓燕说,张国雄教授讲解得非常好,令人佩服。他虽然不是江门人,但对五邑华侨华人史有很深入的研究,而且亲自参与“五邑华侨史展”的设计和文物征集工作,所以能讲出很多精彩的故事,像一个老华侨,如数家珍。

  马慧莹说,听了张国雄教授的讲解后,自己才深切体会到侨乡原来有这么生动的文化。张国雄教授对侨乡历史文化真是太了解了,让人崇拜。

  参观结束后,读者、网友纷纷要求与张国雄教授合影。

  方毓贤小朋友还拿出笔记本和笔,现场“追星”,让张国雄教授签名。张国雄教授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行字:“好好学习,记住家乡,为她骄傲!”

  读者网友

  声音

  称赞:效果比想象中好

  读者、网友参观完展览后,纷纷表示满意,认为展览效果比想象中的要好。

  谭晓燕说:“展览的设计非常好,不像一般的展览。展览中除了文物、图片,还有蜡像、复制品等,特别是‘大眼鸡’木制渡海帆船、新宁铁路曾使用的同一类火车头,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马慧莹说:“来之前就听说这个展览很好,但想不到这么好!这里的文物一次是看不完的,正式开放后我还会再来。”

  钟志权说:“以往的‘五邑华侨史展’是橱窗式的传统展示,而现在的‘五邑华侨史展’是立体式的展示,使展览更加形象、鲜活和生动,参观者的参与性和现场感大大增强。”

  建议:

  期待更好更完善

  读者、网友就“五邑华侨史展”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他们希望“五邑华侨史展”更加完善。

  别看方毓贤是位小学生,他的发现力还很不错呢。他发现,向华侨华人致敬背景墙上,有的图片是重复的。张国雄教授说:“确实有这样的问题,今后会修改。希望广大市民多提宝贵意见。”

  谭晓燕说:“‘五邑华侨史展’开放后,应该定期或不定期换一些文物,拿出来展览;在展览的同时,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注意光、空气湿度对纸质文物的影响;要培养好的解说员,不能像背书那样解说,要能把观众的兴趣调动起来。”

  余韵欢说:“参观展览的时间比较长,但展厅里缺乏供参观者休息的座位;老式火车上虽然有新宁铁路沿线火车站的照片,但真实感还不够强,最好是让火车震动起来,让人们坐上去有一种震动的感觉,像是真的在乘火车。”

  观后感

  雷阵语

  江门人,请到华博馆看一看

  在一个多小时的参观过程中,让我感受最为深刻的是,这是一个所有五邑人都应该来看看的展馆,不但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根,也能在这里找到让自己长叶开花的肥料。

  早期的五邑籍华侨荜路蓝缕,才得以在海外扎根,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如今在侨乡,滋生了不少靠侨汇度日的“二世祖”。作为江门人尤其是这些“二世祖”很应该到华博馆看一看,体验一下先辈们的含辛茹苦,感受一下幸福生活的得来不易,并由此迸发出秉承先辈精神、建设美好家园的远大志向。

  周峻雄

  一句朴实而深刻的话

  有国才有家

  “有国才有家”这是我参观完华博馆留下的最深刻印记。

  在参观华博馆的4万多件珍贵文物、史实中,一位旅居新加坡的华侨——郑潮炯“卖子救国”的故事特别引人注目,令人非常感动。当时,有些人包括他的夫人在内,对他这种义举不很认同时,他发自内心很坦然说了一句话:“有国才有家”。

  是的,正是有了这种爱国理念,促使他的行为义无反顾;也正是这种深情表达所有华侨华人心声的爱国主义,众多的华侨华人为祖国的复兴、繁荣不惜牺牲一切。“有国才有家”这句名言在今天依然没有过时,它仍然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邓玉书

  身为五邑少年

  感到无比骄傲

  11月13日上午,我和爸爸兴致勃勃地跟随中国江门网和江门日报社的参观团来到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参观。

  这次参观华博馆,我了解了更多侨乡文化,也感受到了华侨的爱国、爱家乡的拳拳之心。我现在终于知道侨乡江门有这么多感人的故事,有这么多的爱国志士,他们希望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国家更加富强。他们的愿望正在实现:现在的江门已经变得非常繁华,在创建文明城市中有着骄人的成绩,江门正在向文明富裕的城市大踏步迈进。

  作为一个出生在五邑侨乡的少年,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农林小学学生)

  花絮

  四位大学生

  幸运赶上“末班车”

  “你为什么报名参加这次参观华博馆活动?”本报记者在11月11日电话通知被抽中的幸运读者、网友时,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

  “听说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二期和一期相比,有很大变化和进步,我想看看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二期到底是什么样的。”市民钟沃同说。

  钟志权的爷爷是加拿大华侨,他的亲友中,也有多位华人。他说:“由于特殊的感情,我对华侨华人的历史很感兴趣,希望能多了解一些。”

  在报名者中,余韵瑛、余韵欢、余韵欣是三姐妹,余韵瑛已工作,余韵欢、余韵欣均是在校大学生。以前,她们曾从华博馆门前经过,但未进去参观。“我们是抱着学习的目的参加这次活动的。”余韵欢说。

  几位读者、网友因临时有事,对不能来参加活动,深表遗憾。记者在11月13日当天又临时通知了五邑大学同一宿舍的黄海菁、于燕华等四位同学。

  这四位同学接到电话后,十分兴奋,很快就从学校赶到了华博馆,幸运地赶上参观华博馆的“末班车”。最终,参观华博观的读者、网友达30多人。

  (文/吕胜根 图/王鼎强 孟庆雷)

参与互动(0)
【编辑:杨丽】
    ----- 中国侨界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